洪灾之后防“大疫”

2016-07-09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四版:疾病防控 浏览:13450 次 

本报记者 刘 旸

预防肠道传染病

 图片由国家卫生计生委提供

    近期,我国华中、华南地区出现严重洪涝灾害,河南省南部地区也因持续强降雨引发洪涝灾害。在洪涝灾害对生活环境的破坏和夏季高温的双重影响下,受灾地区极易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为此,国家卫生计生委一连几天通过各类网络客户端发送洪涝灾害之后预防肠道传染病、皮肤疾病等常见疾病的防控科普漫画。
    同时,在7月1日信阳市新县发生洪涝灾害后,信阳市卫生计生委也结合新县的山区实际,下发《洪涝灾害后传染病防控知识》,对洪涝灾害后常见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要加强防范,其中包括:
    流行性出血热:由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起病急、发冷、高热,患者常极度疲乏,剧烈头痛、腰痛、眼眶痛(称为“三痛”),同时患者有“酒醉貌”。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多发生于抗洪救灾和田间作业人员中。鼠和猪是北方的主要传染源。钩体病主要症状和体征有发热、头痛、全身乏力、小腿肌肉触痛、浅表淋巴结肿大和眼结膜充血等,严重者可造成肝、肺、脑、肾等重要器官受损,并危及生命。
    预防流行性出血热和钩体病的主要措施是灭鼠和做好家畜管理,同时不要接触不明原因死亡的动物;做好家畜管理,主要包括管好家畜传染源(猪、犬和牛等),不让粪尿液直接流入水中;不在可疑疫水中游泳、洗衣物等,下水作业时尽量穿长筒胶鞋,保护皮肤不受侵袭,不喝生水等。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由乙脑病毒引起,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传染源主要是家畜(猪、牛、羊、马)和家禽(鸭、鹅、鸡等);蚊子为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临床上发病突然,常出现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等症状。
    预防乙脑等蚊媒传染病的主要措施是防蚊灭蚊。人们外出时尽量穿长袖上衣长裤,在裸露的皮肤上涂抹驱避剂,室内防蚊灭蚊要充分利用纱窗纱门、蚊帐及居室内喷洒灭蚊药等。加强人畜隔离手段,改善居住环境,降低居室周围的蚊虫密度,减少被蚊虫叮咬的机会;排除居住环境周围的各种积水(翻盆倒罐),清除杂草,减少蚊虫滋生地。
    布氏菌病(布病):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主要传染源为羊和牛。发病前,病人往往与牛、羊或其制品有密切接触史。
    由于灾区卫生状况往往较差,人、畜多混居,人、畜同用一处水源(包括水塘、沟渠、水井),剥食病死羔、喝生奶,不注意防护,易出现布病流行,减少上述现象即可有效防止布病传播。此外,新县卫生计生委正在积极做好灾区卫生防疫工作,保证“大灾之后无大疫”。
    确保饮用水卫生:临时以井水、河水等自然水体作为饮用水源,应根据水体情况,先做消毒处理,煮开后再饮用。饮用水的消毒应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必须保证消毒剂的使用合理有效。禽畜尸体深埋地点要远离水源,防止水源污染。
    确保饮食卫生:不食用被水淹过或受其他原因污染的面粉、饼干、面包等食物;不吃毒死、病死、淹死和死因不明的家禽、家畜和水产品;不吃未洗净的瓜果,不吃凉拌菜;不吃发霉的米面和发芽的花生、土豆。
    搞好环境卫生:清除住处附近的污泥,铺垫砂石或新土,及时清洗及暴晒被水浸湿或受潮的衣物、被褥等,做好环境的清洁与消毒。被粪便、污水等污染的物体及环境表面,用化学消毒剂浸泡或擦拭消毒。
    做好病媒生物控制:清除蚊蝇滋生地,粪缸、粪池中添加杀虫剂杀灭蝇蛆;禽畜尸体要做到深埋,做好垃圾集中处理,指定垃圾放置点集中存放垃圾,尽量做到垃圾箱加盖并及时清运,必要时喷洒杀虫剂防止蝇类滋生;对住房、活动房周围等地点,应清除小块积水,必要时使用灭蚊制剂等,尽可能地减少或清除蚊类滋生地;尽量清理好灾民的临时居住地,收藏好粮食、食品,断绝食源,防止鼠类取食,要保管好居民的衣被等物品,勿让鼠类藏匿。

河南省重点预防地质灾害隐患点

   湖北、安徽、湖南……这几天,全国多个省份都在经历着洪水的考验,预防、应对地质灾害显得尤为重要。7月7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2016年河南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全省18个地方被列入重点预防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别是:
    卢氏县县城北坡
    灵宝市豫灵镇安头村沟底河
    灵宝市五亩乡第一初级中学
    灵宝市阳平镇大湖村(大湖峪村民小组、西峪村民小组)
    三门峡市湖滨区磁钟乡中心小学、乡政府、磁钟村
    渑池县天池镇张大池村一组
    罗山县山店乡熊店村熊店小学
    新县县城红高粱民俗村
    桐柏县朱庄镇朱庄村(管庄村民小组、廖北村民小组)
    桐柏县毛集镇中修厂后
    栾川县冷水镇冷水村
    洛宁县城北凤翼山崩塌群
    汝州市蟒川镇小龙庙村选坡村民小组
    淅川荆紫关镇中街村新型农村社区
    济源市王屋镇铁山村民小组
    博爱县寨豁乡馒头山村组山石河
    巩义市夹津口镇铁生沟村滑坡
    平顶山市石龙区高店街道山高村、张庄村
    《方案》指出,每年6月至9月是河南省地质灾害重点防治期,其中8月、9月较为严重。非汛期日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上或持续降水3天以上、过程降水量大于100毫米,以及冰雪融化时段,都是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时段。
    河南省地质灾害防治区域以豫西、豫西南、豫东南山地丘陵区和黄土塬分布带为重点区域。要重点关注上述区域的水利、公路、铁路等重要基础设施,学校、医院、集镇、旅游景区等人员密集场所,在建工程、山区农村房前屋后高陡边坡和小流域沟谷沟口等重点区域。同时,郑州、平顶山、鹤壁、义马、永城等煤矿集中开采区,也要加强采空区地面塌陷防范工作。
(据《郑州日报》)

常见皮肤病的预防和治疗

手足浸渍
    由于手足长时间浸泡在水中,手足部位糜烂、脱屑和渗出,严重的可造成局部感染和溃疡,通常位于手指、脚趾间。
    治疗:保持局部干燥,洗净晾干后可用扑粉(一般市售痱子粉均可)扑于患处,或于轻度糜烂处用3%的硼酸粉湿敷,待干燥后用抗生素软膏涂擦。
    预防:尽量减少手足在水中浸泡的时间,保持手足部位清洁干燥,涉水时穿防水长筒靴是较好的预防方法。
湿疹
    多发生于双侧下肢,因为双腿长期浸泡在污浊的水中,同时双下肢皮肤容易受各种微生物的侵袭,因此可在皮肤上出现红斑、丘疹,可能会有渗出物,严重的可在皮肤上出现水疱,甚至肿胀。患者主要表现为患肢瘙痒和渗出,处理不当会出现继发性化脓感染。
    治疗:一般用3%硼酸粉湿敷,在皮损干燥后外用抗生素类软膏。皮损较多、症状重者可口服扑尔敏等药物。对伴感染的湿疹,在进行上述治疗的同时,应积极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预防:可在下水前外涂防水油膏,劳作后可用1%的盐水浸泡双腿30分钟,然后用清洁水洗净晾干。
夏季皮炎
    在灾区较常见,因为人们长时间进行户外作业,日晒雨淋,加上洗浴条件差,夏季容易发病。在身体暴露部位产生红斑、脱屑,有的可表现为红色的细小丘疹,严重的可有皮损部位疼痛、烧灼感,患者瘙痒明显,甚至在病变部位出现水疱和大疱等。
    治疗:应避免高温及户外作业,可于发病部位外用炉甘石洗剂或扑粉,以减轻不适感。
    预防:户外作业时,穿戴好防护衣帽,可避免夏季皮炎的发生。
毛囊炎
    灾区卫生条件差,气候潮湿,人们长时间抗灾,挥汗如雨,加上没有清洁的洗浴用水,因此容易发生毛囊炎。
    防治:对较轻的毛囊炎,要注意个人卫生,外用抗生素软膏。对多发性毛囊炎,可同时口服抗生素。
阴囊皮炎
    发生于阴囊及邻近部位的皮肤红斑、渗出性皮肤病,俗称烂裆病,多见于长期奋战在抗洪第一线的抢险队员。这是由于长时间浸泡在水中,穿着长衣裤,阴部长时间不透气造成的。
    治疗:一旦发生阴囊皮炎,尽量避免水下作业,外用扑粉或复方康纳乐霜每日两三次。
    预防:减少水下作业时间,实行换班制,适时更换内衣裤,使阴部保持清洁干燥。
脓疱疮
    皮肤化脓性感染(脓疱疮)是灾区儿童中较常见的疾病之一,是由灾害时卫生条件较差,缺乏清洁的洗浴用水,儿童未注意个人卫生等引起的。可在面部和四肢以及躯干部位出现一个小水疱,水疱内的液体逐渐变得浑浊,水疱也变得松软,因重力的作用,呈瓶水样挂在皮肤上,能看见明显的液平面。
    治疗:水疱或脓疱局部消毒后抽吸疱液,外涂新霉素软膏、莫匹罗星软膏或夫西地酸乳膏等。皮肤广泛或伴有发热、淋巴结炎者,系统应用敏感抗生素。
    预防:主要是注意卫生。
皮肤癣病
    发生洪涝灾害时,由于身体一些部位长期浸泡在水中,加上此时人们的生活环境温暖潮湿,是各种癣病的多发季节。手足癣是灾区常见的皮肤病之一,另外还有体癣和股癣等,此时都易发。如果不及时治疗,还可伴发细菌感染和其他皮肤病。
    治疗:一般采用复方苯甲酸酊外涂或抗真菌外用药膏等。对局部轻度糜烂渗出的癣,应同时使用含抗菌药物的癣药膏,避免细菌感染。
虫咬皮炎
    夏季是蚊虫滋生的季节,洪水泛滥更促进了蚊虫的滋生。洪涝灾害使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得不到保证,例如睡觉时容易受到蚊虫的叮咬等。在儿童中也比较常见。主要表现为四肢出现红色小丘疹、有时在皮疹的顶端有透明的小水疱,患儿主诉皮损处比较痒,往往在皮肤上可见到抓痕。
    治疗:对于虫咬皮炎,外用炉甘石洗剂或其他止痒剂可减轻症状,也可外用激素类药膏。
    预防:使用蚊帐,保持皮肤清洁卫生,外用防护剂等。
(本文由国家卫生计生委提供)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