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针剂在心血管病中的辨证应用

2016-07-12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七版:临 证 浏览:15823 次 

□王振涛

   近年来,中药针剂在中医医院应用广泛,在一些西医医院亦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笔者发现,且不说西医医院,即使在中医医院,医生应用中药针剂时,也存在忽视辨证施治、以西医理论指导应用的现象。笔者就常见的中药针剂在心血管病中的辨证应用有一些体会,现介绍如下。
参麦针和生脉针 
    这两种针剂均主要由人参、麦门冬组成,有益气固脱、养阴生脉的功效,临床主要用于心血管病。比如,冠心病心绞痛,心力衰竭,心肌炎急性期、慢性期,低血压,快速性心律失常等表现为气阴两虚者,可见心悸,气短,眩晕,全身乏力,口干不欲饮水,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等。应用这两种针剂治疗心力衰竭和高血压病时,宜用葡萄糖水溶解而不宜用生理盐水。另外,有报道认为参脉针的药性比生脉针热,故在应用时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及舌脉证候而有所侧重,即气虚明显者选用参麦针,阴虚明显者选用生脉针,可避免一些偏热体质者用参麦针后出现牙痛、咽痛现象。
参附针
    参附针由人参、附子组成,具有益气温阳、固脱复脉的功效,所治之证主要为气虚阳虚、虚寒明显者,可见心悸、气短,或恶寒、手足不温、口淡不渴,舌质淡或体胖,脉沉迟或沉细。
    参附针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以下疾病。
    心力衰竭 参附针在临床上主要用于心力衰竭,尤其是以右心衰竭为主和表现为全心衰竭者。患者往往表现出一派气虚阳虚兼有血瘀水停之象,应配合应用活血针剂(如丹参针、川芎嗪等)。
    心源性休克 因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病而出现心源性休克者,有血压下降、手足不温、遍身冷汗、脉搏细速症状,此时应将参附针静脉推注,多能升高血压,纠正休克,配合西医治疗手段多能挽救患者的生命。
    高血压病 中医认为高血压病属肝阳上亢,以肝风内动为多见。但是,笔者发现,一些高血压病老年患者发展到第三期时,往往表现为阴阳两虚或心肾阳虚,输注参附针反而能起到降压的作用,但必须辨证为气虚阳虚者方可使用。
黄芪针
    黄芪针具有益气固元、扶正祛邪、养心通脉、健脾利湿的功效,主要用于气虚型心血管病,尤其是心气不足者。
    病毒性心肌炎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多有不同程度的气虚存在。药理研究认为,黄芪有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和抗病毒等作用。因此,黄芪针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但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在气虚的同时多有不同程度的热毒和阴虚存在,对热象明显者宜加用生脉针、鱼腥草针、双黄连针以养阴、清热、解毒。
    冠心病 学者研究认为,冠心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心气虚,标实为瘀血、痰湿,因此应用黄芪针有治本的作用,但必须是气虚明显而无痰热之象时方可应用黄芪针。对痰热内扰,患者表现为胸痛、胸闷如窒、心急烦躁、易怒、口苦、失眠、舌苔黄腻、脉弦数者,则不宜应用黄芪针。
    心律失常 不论快速性还是缓慢性心律失常,若主要表现有气虚存在,则可大胆使用黄芪针。
    高血压病 有人认为黄芪性主升,与高血压病的阳亢之病机不相宜,但亦有高血压病患者表现有气虚清阳不升,输注黄芪针反而能够使血压下降。还有人认为黄芪对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
刺五加针
    刺五加针具有补益肝肾、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的作用,临床主要用于肝肾不足的心脑血管病,证见眩晕、心悸、腰膝酸软、下肢无力等。刺五加针在临床上主要用于以下疾病。
    高血压病 主要用于肝肾不足者;而痰热证、肝阴不足者用之不合适。
    冠心病 对冠心病属肝肾不足或并发高血压病、脑供血不足者尤为适宜。
    心脏神经官能症 属肝肾不足、心神失养者可用刺五加针。
    心律失常 室性早搏、房性早搏者可用刺五加针。
    刺五加针尤其对眩晕、乏力及血瘀征象有较好的疗效。
    复方丹参针、香丹针、灯盏花针、心血通针、川芎嗪针
    复方丹参针、香丹针除含有丹参以外,还含有芳香温通的降香、冰片等,具有理气活血的作用,因此多用于冠心病属气滞血瘀者,证见胸闷、胸痛、善太息以呼出为快、舌暗、脉弦等。灯盏花针、心血通针、川芎嗪针、葛根素针等作用单一,以活血化瘀、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黏度为主,药性平和。心血管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血瘀存在,因此对于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肌炎、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均可根据病情合理选用这些中药针剂。
    笔者曾见到临床上对冠心病属痰热者用黄芪针静脉点滴病情不缓解反而加重的现象,由此体会到,临床应用中药针剂不能脱离辨证施治的原则,要做到辨病和辨证相结合,在用西医思维辨病的同时,还应从中医基本理论出发,用中医的思维方式进行辨证来指导临床用药。同时,医生还要充分熟悉每一种中药针剂的功能与主治,对于同一种疾病而证型不同者,不宜用同一种针剂治疗。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中医院)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