溻渍法可治疗常见皮肤病

2016-07-16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七版:诊治参考 浏览:13847 次 

□周 蜜  周 敏  李 斌

   溻渍法是具有中医特色的皮肤病常用外治方法之一。元代齐德之的《外科精义》卷上载:“溻渍法,疮疡初生经一二日不退须用汤水淋射之。在四肢者,溻渍之。”溻渍疗法历史悠久,简便易行,疗效可靠,久用无不良反应,患者乐于接受,时至今日仍广泛应用于中医皮肤科临床。
    溻渍法可分为溻法和渍法。溻法是将饱含中药液的纱布或棉絮湿敷患处,渍法是将患处浸泡在中药液中。溻法分为冷溻、热溻和罨敷,渍法分为淋洗、冲洗和浸泡。四肢远端能浸泡的病变部位适用渍法,不能浸泡的部位适用溻法。因两法往往同时进行,故合称为溻渍法。
溻渍法的操作流程
    溻法是指用6~8层纱布浸透药液,轻拧至不滴水,湿敷患处。
    冷溻 待药液凉后湿敷患处,30分钟更换1次。冷溻适用于皮肤焮红或糜烂,或溃疡脓水较多,疮口难敛者。
    热溻 药液煎成后,趁热湿敷患处,稍凉即换,适用于急性渗出性皮肤病及多种慢性瘙痒性皮肤病。
    罨敷 在冷溻或热溻的同时,外用油纸或塑料薄膜包扎,可减缓药液挥发,延长药效。
    渍法分为淋洗、冲洗和浸泡。
    淋洗 淋洗多用于溃疡脓水较多,发生在躯干部者。
    冲洗 冲洗适用于腔隙间感染,如窦道、瘘管等。
    浸泡 浸泡适用于手足部及会阴部的皮肤病,亦可用于全身淋浴、药浴美容、浸足保健防病等。
溻渍的作用机制
    溻渍的作用机理是由低浓度组织液向高浓度药液的流动,使皮损渗液减少或停止渗出,炎症得以消退。通过湿敷的传导与辐射作用,使局部因炎症引起的灼热感得以减轻,并抑制末梢神经的病理性冲动,减轻自觉症状,从而发挥消炎、镇痛、止痒和抑制渗出的作用。湿敷垫可吸收皮损表面的浆液和脓汁,软化并清除痂皮或其他附着物,也起到了洗涤、清洁和保护皮肤的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溻渍法可使药液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通过湿热理疗作用,调整植物神经,改变局部血流和血管、淋巴管的通透性,同时还可作用于免疫系统,提高机体免疫力,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溻渍法治疗皮肤病的常用方
    急性渗出性皮肤病 急性渗出性皮肤病症见皮损潮红、水肿、水疱、糜烂、渗液,部分化脓结痂、流黄水,如急性湿疹、接触性皮炎、天疱疮、大疱性药疹、下肢溃疡、手足癣、足癣继发感染等。方用复方野菊花汤:野菊花30克,土茯苓15克,黄柏30克,苦参10克,栀子12克,海桐皮15克,生甘草3克。以上药物加水适量,水煎滤渣,待皮肤能耐受时进行局部湿热敷或蒸发罨包。
    慢性瘙痒性皮肤病 慢性瘙痒性皮肤病症见皮肤干燥、肥厚、脱屑、瘙痒,如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结节性痒疹等。药用蛇床子、地肤子、苍耳子各30克,苦参、白矾各20克,花椒15克,对于皮肤顽厚者加透骨草60克。以上药物水煎滤渣后,先熏后洗,每天两三次,每次溻洗30分钟。
    红斑鳞屑性皮肤病 红斑鳞屑性皮肤病症见皮肤红斑、干燥、浸润、脱屑、皮损局限、瘙痒明显,如银屑病、玫瑰糠疹、毛发红糠疹及扁平苔癣等。方用顽癣洗方:芒硝60克,透骨草、蛇床子、地肤子各30克,苦参、大黄各20克,花椒15克;二黄煎:黄柏30克,黄连15克。水煎,温洗患处,1次/天,每次30分钟。
    病毒疣类皮肤病 病毒疣类皮肤病症见皮肤丘疹扁平、颗粒状、刺状、花蕊状及半球形,如扁平疣、传染性软疣、跖疣等病。方用复方木贼汤:木贼30克,生薏苡仁30克,板蓝根30克,连翘15克,香附15克。煎水约500毫升,外洗,洗时用温纱布浸药液摩擦患部,使皮肤发红充血为度。
    动物性皮肤病 动物性皮肤病症见皮肤丘疹、水疱、抓痕及化脓、结痂,剧烈瘙痒,夜间尤甚,如疥疮、虫咬性皮炎等。方用雄黄洗剂:雄黄60克,苦参、百部、硼砂各30克,蛇床子、川椒各20克。以上药物水煎,外洗,1次/天。
    溻渍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湿敷、淋洗、浸泡对患处的物理作用,使药物经肌腠、毛孔、脏腑,通经贯络,作用全身,从而疏通气血、软坚散结、祛风止痒。方药组成及应用突出了“简、便、验、廉”的特点,不但可以配合内治以提高疗效,有时还可以专用外治,宜于推广应用。
    (作者供职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