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静为基层医务工作者传授脑卒中急救经验

2016-08-23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六版:视 界 浏览:12029 次 

   8月20日是星期六,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三科博士刘新静放弃难得的休息日,来到豫西山区宜阳县,为基层医务工作者“传经”。她的专题讲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再灌注治疗及绿色通道建设》,备受全体基层医务工作者欢迎。
    刘新静指出,急性脑梗死发病急、进展快,争取超早期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中医称之为卒中或中风)有十大预警信号,比如头痛、眩晕、单眼失明、肢体一侧麻木等。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并持续1分钟,应立即拨打120电话,尽快将患者送到医院进行抢救。刘新静认为,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而言,时间就是大脑,每拖延一秒钟都可能造成几百万个神经细胞死亡,且发病时间直接决定采取何种治疗措施。那么,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尽快送到医院治疗就显得非常重要。此外,选对医院也很重要,关键在于急救车是否能把患者及时送到能有效抢救脑梗死患者的医院。因此,救治急性脑梗死绿色通道的建立具有很大意义。刘新静认为,理想化的绿色通道是患者在发现脑梗死的预警信号后,马上拨打120电话。120急救中心的医务人员会立即与医院的脑血管病专家联系,在患者被送至医院后,能够及时为其做CT等检查,同时可开始用药治疗。依据有关规定,患者被送至医院1小时内应完成CT和血液学检查,医生做出初步诊断,并用药治疗。一般情况下,发病3小时以内的患者首选静脉溶栓治疗;发病3~4.5小时之间的患者则视情况而定,尽可能静脉溶栓治疗;发病6~8小时的患者,有条件的医院可对其进行适当的急性期血管内干预,制订个体化和整体化治疗方案,依据患者自身的危险因素、病情程度等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结合神经外科、康复科以及护理等多个科室的共同努力,实现一体化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
    据刘新静介绍,自去年5月以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许予明教授的带领下,在总结既往静脉溶栓治疗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医院资源,打造了由神经内科、急诊科、神经外科、介入科、腔内血管外科、影像科、检验科等多科室医护人员组成的急诊溶栓团队,开通了急诊溶栓绿色通道,优化了溶栓组织流程,确定了可行的应急预案,保证为患者提供7天/24小时急诊溶栓服务,力求实现最短的时间延误,达到最优的治疗效果。此举将为每一位脑卒中患者争取痊愈的机会。
    刘新静认为,她最大的快乐就是看到脑卒中患者“远离死神、免于瘫痪”。她说:“这种成就感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河南省脑卒中防治中心办公室主任李玉生说:“为了让更多的患者免受脑卒中的危害,提高群众的健康素养,刘新静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到社区进行健康宣教,到基层医院参加义诊等。”
(李大贝)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