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完全可以治愈,没什么可怕的!

2017-01-24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四版:疾病防控 浏览:17797 次 

本报记者 杨 须  通讯员 崔兆麟  文/图

    1月19日,在固始黄山医院老病区走廊上坐着的丁三(化名)孤零零地东张西望。
    44年前,25岁的丁三因患麻风病离开家乡,在当时的鱼山乡麻风病医院接受隔离治疗;1984年,全省麻风病医院合并,孤身一人、无儿无女的丁三来到了现在的固始黄山医院。
    乡音未改,故土难返。自从搬到固始黄山医院,已康复40多年的丁三再也没有离开过。
    “我在麻风病医院住了快一辈子了,心里不好受!”直到现在,69岁的丁三对前些年的经历仍记忆犹新,语气里掺杂着对命运不公的感叹,“过完年就70岁了,我只想平平安安地再活几年。”
    老家已成为很难回去的地方
    在固始黄山医院,院子里树木林立,郁郁葱葱,小菜园里种有蒜苗、黄心菜、菠菜等,院子外还有一个鱼塘。如果没人介绍,外人很难看出这里是一所居住着12名已痊愈、已没有任何传染性的麻风病患者的麻风病医院。
    固始黄山医院始建于1959年,当时叫固始县麻风病医院,1972年秋天更名为固始黄山医院。该院先后隔离治疗过上百名麻风病患者,最多的时候曾有80多名患者同时住在这里。如今,除了2016年10月刚入住的32岁的马先生外,加上丁三,该院也只有11个无家可归的老人在这儿长期居住。
    在这11个老人中,和丁三同龄的许昌市鄢陵县姚林(化名)是1975年住进来的,一住就是41年。当年,全省进行麻风病大普查,时年28岁的姚林被确诊患了麻风病,被送到固始黄山医院接受治疗。
    与所有健康的青年一样,刚开始,姚林也满怀憧憬,梦想着康复后回家娶妻生子。但在痊愈后的几十年间,他始终没能离开这里。由于受到麻风杆菌的侵蚀,姚林的眼睛已经不能闭合,嘴巴下耷,脚和腿也萎缩变形。
    在这里的日子枯燥而漫长。姚林曾带着想家的强烈愿望回去过一次,但让他伤心的是,回去后,村里没人待见他,大人、小孩儿都躲得远远的;去小卖部买东西,老板也不卖给他;有些人甚至晚上把他赶到离村子很远的野地里。
    麻风病的标签像一道无形的枷锁,压得姚林喘不过气来。在这里,虽然日子清苦,但是他们至少拥有安宁的生活和十几个同病相怜的“家人”。为了节省开支,姚林等人在院子里的空地上种上了蔬菜。
    “很想回家,可又害怕回家。”姚林说,过了年他就70岁了,已经在这里住习惯了,也不想回去了。时隔多年,再次提起以前的遭遇,这个69岁的老人依然满腹委屈。
    如果没有歧视,真的很想回家
    与姚林和丁三一样,禹州市64岁王滨(化名)的境况同样凄凉。唯一不同的是,王滨结过婚且有儿有女。1993年,时年41岁的他被确诊患了麻风病。他入院接受隔离治疗后,妻离子散相伴而来。
    “不被家人和社会接纳,这是20世纪绝大部分麻风病患者的遭遇。”1981年就在固始黄山医院从事麻风病治疗工作的医生汪杰,因接触了大量的麻风病患者,遇到过不少因病妻离子散或亲情淡漠的事例,说这话时,他表情无奈,“虽说这十几个人早已痊愈,但是难以回归社会,只能在这里孤独终老。”
    一方面,在曾经的故乡,他们已无房可住;另一方面,外界的歧视让他们不愿返乡。即使返乡,多数村民也会远远地躲着他们,更不会跟他们说话,甚至坐车时,他们旁边的位置也会空着,乘客宁愿站着也不愿意坐在他们旁边。
    于是,这里就成了他们唯一的生存之地。在这里,除每个月300元的生活补贴外,还有逢年过节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慰问金及物品,他们自己再种点儿蔬菜,基本生活就有了保障。
    2015年冬天,王滨曾回了一趟家,但是没有见到子女。最近一年来,王滨总是叨念着想见见孩子们,希望跟他们说说话。似乎只有这样,他才能暂时忘却孤独。
    “如果没有歧视,我还是很想回家的。”早已习惯一个人生活的王滨很是伤感,“没家了,回不去了,回去也会遭人冷眼相待。”
    “事实上,固始黄山医院这个老院区已经成了一个变相的养老机构。确切地说,这11个无家可归的老人已经不能被称为患者,因为他们的麻风病早已被治愈。不过,由于发现得晚,疾病造成的伤残已经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再加上老百姓对疾病的恐惧、排斥,他们成了无家可归的人。”固始黄山医院党支部书记魏永俊说。
    “这些人早就不具备传染性了,平时他们蒸好的馍,我赶上了拿着就吃。社会不接纳他们,主要还是因为大家对这个病不了解,还对麻风病存在着很深的偏见和歧视。”魏永俊认为,对麻风病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大。因为不了解,所以感到恐惧,这是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
    这也正是目前河南麻风病防治工作面临的困境。“每到一个地方做流行病学调查,当地官员都会再三告诉我们,千万别给老百姓说调查是关于麻风病的,以免引起恐慌。”固始黄山医院麻风病防治医生李岩说。
    麻风病可防可治,恐惧、排斥源于无知
    那么,麻风病究竟是怎样一种疾病?河南目前麻风病发病情况如何?
    据文献记载,麻风病是世界历史上最早有记录的传染病之一,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患者多伴有肢体、面部和眼部残疾。人们普遍将麻风病视为污秽的绝症,对麻风病十分恐惧。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阻止麻风病传播,政府采取了封闭隔离治疗的办法,在全国范围内兴建隔离治疗的定点医院。固始黄山医院就是这样一个场所。
    来自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资料显示,从1958年到2016年年底,河南累计发现麻风病患者1321人,目前正在接受治疗的患者只有十几人。现在,全省每年新发现患者为几人至十几人。
    “2015年全省发现麻风病患者15人,2016年全省发现麻风病患者7人。”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研究所所长朱谦说,尽管麻风病目前已经被控制在基本消灭的低流行状态,但人们仍然“谈麻色变”。
    其实,麻风病的传染性很小,95%以上的正常人对麻风杆菌有天然的免疫力,即使感染了麻风杆菌,免疫系统也会杀灭麻风杆菌。麻风病不是遗传病,不会遗传给下一代。
    麻风病的唯一传染源是未经治疗的麻风病患者,主要传播方式是密切接触或飞沫传播,其次为间接接触传播。麻风病的潜伏期一般是2~5年,有的甚至在10年以上。麻风杆菌可通过伤口、呼吸、血液等途径传播,营养不良者、体质差者或免疫缺陷者比较容易感染麻风杆菌,直接的肢体接触并不容易感染麻风杆菌。
    “社会上大多数人对麻风病有恐惧心理,这是因为过分夸大了麻风病的传染性和危害性。”朱谦指出,人们恐惧并排斥麻风病患者,主要是因为对麻风病了解不多、认识比较片面和缺乏必要的防治知识,麻风病还曾给人留下“嘴歪斜眼、断手烂脚”等印象。事实上,麻风病可防可治、并不可怕,“如果早发现、早治疗,该病的治愈率可达100%”。
    时刻绷紧一根弦,及早发现是关键
    麻风病的及早发现、及时治疗,是消除传染性的最重要措施。只要麻风病患者在早期得到确诊并治疗,完全可以治愈,不会留下任何后遗症。
    “现在,患者服药24小时后,大部分麻风杆菌就已失去活性;服药3天后,麻风杆菌就没有任何传染性了。”朱谦指出,麻风病患者只要坚持规律服药,早期及时接受治疗,就可以避免麻风病导致的残疾。麻风病患者需要服药治疗6~12个月,还能边治疗、边工作、边学习,不需要与家庭和社会隔离,治疗药物也是免费的。
    麻风病的早期症状包括皮肤上出现各种皮疹、有麻木区、不出汗、针刺不疼痛等;晚期可出现面部发僵、眉毛脱落等;还有嘴眼歪斜、手如鸟爪、指趾残落、足底生疮不痛、久治不愈等。疑似麻风病患者应及时到当地专业卫生防疫机构和固始黄山医院就诊,以便尽早确诊和接受正规治疗,避免畸形、残疾的发生。
    朱谦提醒人们,早期麻风病皮损不痒不痛、没有典型症状,很少有人能够想到是麻风病,进而导致漏诊。此外,现在麻风病发病率很低,绝大多数患者皮肤出现问题时很难怀疑自己得了麻风病,但是感觉出现障碍时,浅表神经已经被破坏了。
    2016年9月,第十九届国际麻风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提出“创造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需要国际社会团结协作、克难攻关”。这对河南麻风病防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河南遵循科学防控的理念,不断健全防治体系,加大防控力度,规范患者诊疗,加强医疗救助以及基层医生的培训工作,加强宣传教育,持续在全省积极开展麻风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工作,麻风病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患病率持续稳定下降,保持低流行状态下麻风病防治工作的可持续性,基本消灭麻风病的成果得到巩固。
    但是,麻风病及麻风病患者仍然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与理解。“目前的医学诊断只能阻止麻风杆菌的继续扩散,对已经造成的损伤却无法修复。”朱谦坦言,社会的偏见与歧视让不少麻风病患者即使痊愈,也无法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在1月29日第三十届“中国麻风节”即将到来之际,朱谦呼吁,鼓励那些接受了规范治疗、达到了临床治愈标准、传染性消失的患者回归社会、回归家庭;全社会要消除对麻风病患者的歧视和偏见,给他们更多尊重和关爱,让他们正常地工作和生活。

慰问调研

开展宣传活动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