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环境改变,老年人容易抑郁

2017-05-18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八版:乡村课堂 浏览:10446 次 

□张志勇

 

    患者谢某,女,62岁,家住周口市西华县,性格内向;儿子在郑州打工多年。今年年初,谢某的儿子买了一套三居室的房子,为了方便上班,让母亲到郑州帮忙照顾孩子。但是,谢某到郑州后3个月就出现明显的性格改变,具体表现为易怒,爱钻牛角尖,经常因为小事和家人吵架。此外,谢某的言语和活动都明显减少,经常独自在家。到郑州半年后,患者瘦了近10千克,常常失眠、头昏、恶心、耳鸣,到医院检查后无果。后来,谢某到河南省精神病医院就诊。从临床表现上来看,患者有抑郁和焦虑的症状。
    导致患者抑郁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家庭和社会3个层面的变量。个人层面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变量主要包括养老方式、居住形式、子女探望周期;社会变量主要包括对未来的担忧、参加活动情况、退休前的职业属性。其中,最典型的变量是生活环境改变。这也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新的生活环境变化不大,如老年人从县区到市区生活,新的生活环境的风俗、人文等与原来的生活环境相似,能很快适应,不会引起大的情绪变化;第二种情况是新的生活环境变化明显,如老年人从农村到城市生活,新的生活环境的风俗、人文、生活方式、交通、天气、家庭住房等与原来的生活环境完全不同,同时老年人承担照顾孩子的任务。因此,老年人无法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出现抑郁、焦虑。
    针对老年人的心理问题,笔者建议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
    营造关爱老年人的家庭氛围。家庭是维护老年人心理健康最具人性温情的场所,亲情、子女的尊重与孝敬是老年人最主要的精神支柱、心理安慰和全部寄托。家庭中由于血缘的关联和作用,成年子女要自觉树立养老、敬老、爱老的责任意识,主动履行对老年人的“反哺”义务;同时,对物质养老和精神养老也要注重。
    增强老年人的自我调节能力。孤独、缺少倾诉对象是老年人心理痛苦的主要来源。老年人应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学会进行自我心理安慰,增强独立意识,通过自我帮助减少对成年子女的依赖,通过开展适当的社会交往丰富老年生活。
    促进“继续社会化”,加强老年人的科学教育,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要。在这方面,一是加快老年大学、老年协会建设的步伐,社区可以和当地大学合作,举办老年人科学知识讲座,为老年人学习科学知识搭建平台;二是鼓励老年人主动与儿孙沟通,接受他们的“文化反哺”,了解社会的新变化和新发展;三是建设社会支持网络,满足老年人发挥余热的需要。
    完善老年群体组织,满足老年人的归属需要。第一,社会媒体可通过报刊、广播、电视及网络等,开办老年人专题节目,内容可涵盖养生、养性、娱乐和体育等方面,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第二,社区应该建立完善老年社团,丰富老年人的生活。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精神病医院)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