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于医术 诚于医德 ——追记郏县人民医院医生刘现义

2017-06-01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二版:动态 浏览:9349 次 

本报记者 索晓灿

    5月14日18时20分许,郏县人民医院内一科主任刘现义在家中去世,离开了他不愿离开的病人,留下了“精于医术 诚于医德”的精神。
    从今年2月4日(农历正月初八)感觉身体不适,到接受相关检查、确诊、治疗,刘现义没有停下为病人看病的步伐,他的限号从每天的70个调整至30个,他实际看的病人数从每天的100多人变成四五十人。
    “很悲痛,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大夫。”郏县人民医院院长李亚辉说。李亚辉说,平时找刘现义看病的人太多了,刘现义的医术、医德都比较好,考虑别人的事儿多、考虑自己的事儿少。
“治一个病人,交一个朋友”
治病救人,他无怨无悔
    2月4日,郏县人民医院开始正常应诊。当天上午,找刘现义看病的人再次在诊室外排起了长队。诊治到一位外科危重病人时,刘现义忙着联系医生、病房,安排住院事宜,奔波于病房楼、门诊楼之间。这时,刘现义感觉肚子不舒服。由于当天做检查的病人较多,直到上午11时许,他才去CT室做了64排CT。“12点多,胃镜室主任李新和打电话给我,说刘现义胃上有一块儿比较大的阴影。”听到这个消息,李亚辉知道情况不太好,赶到医院看了CT和胃镜检查结果。2月5日确诊当天,李亚辉等人和刘现义一起,到河南省人民医院做了相关检查,确诊胃腺癌晚期。
    此后,除了接受相应治疗,刘现义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病人,只要身体情况稍好一些,他就会到郏县人民医院门诊楼2楼南侧的普通内科(3)诊室,给病人看病。
    走进这间诊室找刘现义看病的人里,有从李口乡(现为李口镇)跟着刘现义“跑来”的病人,也有从县域内外慕名而来的病人。
    刘现义1983年从当时的开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现为河南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在李口乡卫生院一干就是10年。当时的李口乡卫生院条件差、交通不便,不论多晚,刘现义常常背上药箱就往病人家里赶。路程近的,他徒步上门服务;路程远的,他骑着自行车上门为病人服务。寒来暑往,10个年头过去了,刘现义成了李口乡卫生院最年轻的院长,李口乡不论有没有找过刘现义看病的人,也渐渐知道了“看病就找刘现义”。
    1993年,刘现义被调到郏县人民医院工作,很多李口乡的病人追着刘现义到该院看病,79岁的张建林就是其中之一。刘现义刚到李口乡卫生院工作时,东北村的张建林就是刘现义的病人了,到现在已经30多年了。张建林仍然清楚地记得,他1999年因脑梗死呼吸暂停时,是刘现义坚持治疗把他救回来了。“刘主任说我有心跳,虽然没气儿了也能救!”后来,有一次张建林到郏县人民医院取药,突然犯病喘不上气,刘现义及时赶到再次救了他。张建林有感于刘现义的两次“救命之恩”,更难忘刘现义诊室的窗户。好多次,张建林从李口乡赶来找刘现义看病,因时间晚了没挂上号,就趴在诊室的窗户上往里看。看到张建林,刘现义就会喊张建林进去给张建林看病。“不只是对我这样,对很多急危重症病人也是如此,他都会让他们提前进诊室,先给他们看病。”
    享受到“优先看病”服务的,还有薛店镇西官庄村的患者关卿。1993年,关卿因病在一家医院住院治疗,医生一直按肺炎治疗,症状不见好转。后来,家人说,不行就换家医院看吧!“到郏县人民医院,看哪儿人多就找哪儿的医生看病”。那年,刘现义刚被调到郏县人民医院,诊室外排队候诊的人最多,关卿的家人便直接带着关卿来到刘现义的诊室外。看到关卿病情较重,刘现义让关卿进诊室先给她看病,先开了5天的药。“吃了药后,症状就有些好转。从那以后,我们家人谁得病了,就会来找刘医生看病。”关卿说。
    “看病就找刘现义”,不仅因为他看病看得好,还因为他看病开方便宜,病人花很少的钱、在较短时间内就能治好病。应郏县人民医院所请,刘现义手书“精于医术 诚于医德”8个大字,现在悬挂在门诊大楼的显著位置。
    在口碑相传下,找刘现义看病的人越来越多,而且病种复杂,郏县人民医院就给他单独配备了一名导诊护士,以维持就诊秩序。刘现义弥留之际,5月13日9时许,向家人要来笔和处方纸,说要给病人写处方。写完之后,他交给家人:“赶快给人家,叫人家取药,不要让人家取不了药、回不了家。”他的家人看看这张处方:纸上集中一个区域内都是斜线,根本看不出字的痕迹。这是一张“天书”处方,也是刘现义留在世上的最后一张处方。
“他的钱,大多数都用来买书了”
提高技术,他勤学不辍
    “看病就找刘现义”,这也是当地老百姓对刘现义医术的肯定。
    刘现义出生于郏县长桥镇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了,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从小失去了父爱,他深知生活的艰辛,更懂得乡亲们看病不容易,经过十几年寒窗苦读,他毕业后回到养育他的这片土地,用医术回报乡邻。在生活上,他艰苦朴素,但在看书学习上,却非常大方,买书、看书、学习更是他坚持了数十年的习惯。在刘现义家里,书房的面积几乎是卧室的两倍,靠墙摆放的两大排书架上,放满了不同类型的书籍,专业书籍占据了大部分的空间。刘现义将这些书分类摆放,甚至清楚地记得哪本书的具体位置。即使在河南省肿瘤医院化疗期间,他还让朋友帮忙送来几本医学期刊,在病床上翻看。
    此外,刘现义还订阅了大量的专业期刊,积极参加学术活动,主持并参加院内外疑难病例会诊和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率先在该院开展了马方综合征、肺栓塞等诊断和治疗。针对大量心包积液的治疗反复穿刺痛苦大、住院时间长等因素,他自主研发新疗法,大大缩短了住院时间,降低了医疗费用。
    “我之前接诊过一个70多岁的肠胃炎病人,患低钠血症、电解质紊乱、冠心病,我为其治疗后没有明显的改善,就请教刘主任。当时,医院的检测手段还不全,刘主任根据所学知识和经验判断是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我们一起根据病人的体重应用一定量的激素进行治疗,后来病人的反复室颤得到纠正。”李素娇是内一科的医生,2006年毕业后就一直跟随刘现义进行临床实践,现在她已经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内科医生。她说,刘现义的医学经验和知识都非常丰富,这跟他家里满屋子的书分不开,跟他记下的几十本工作笔记分不开。
“每天17时上考场”
带教学生,他不遗余力
    刘现义有“随手记”的好习惯,在外听课时、为患者治病时以及看到前沿的治疗技术、特殊疾病的鉴别诊断方法等,他都会随手记录在本子上。看到报纸、杂志上有写得不错的文章、制作的有借鉴意义的表格等,他也会随手剪下来,夹在本子里。日积月累,他攒下了几十本这样的工作笔记。
    5月2日16时许,郏县人民医院的同事王洪钊看望刘现义,两个人聊到了书房里的书和几十本工作笔记。“我买了这么多书,放家里怪可惜,谁有需要就过来拿。还有,把我的工作笔记给小魏。”
    “小魏”,是郏县人民医院内一科的医生魏科辉,2009年进入该科工作,跟着刘现义学到了许多诊疗技术。
    魏科辉刚到该科工作时,病历还需要医生手写完成,由于字迹不工整他没少受到刘现义批评。“那时,我写的字体不工整。刘主任看到我写的病历后,说我以后需要练字,最起码写的字得让病人看清楚。”为了监督魏科辉把字练好,刘现义要求他每天临摹一张字帖交上去。后来,魏科辉的字写得好一些了,这个检查就成了每周一次,直到字写得好了才停止练字。
    让魏科辉和其他年轻医生害怕的,是“每天17时上考场”。为了检查年轻医生的工作水平,督促他们提高业务技能,刘现义每天17时许为年轻医生“开考”。
    “怎么不害怕,刘医生每次提问都是随机选人、随机提问,病人的情况、病历上记录的内容,甚至用药情况、用药原因,都是他提问的要点。”魏科辉至今仍然记得上“考场”时的紧张情景,稍有懈怠就会回答不出问题,丢面子是小事儿,耽误患者治疗就会出大问题。
    跟刘现义的工作笔记同样出名的,是他的名言:“治一个病人,交一个朋友。”“药是用来治病的,不是用来挣钱的。”像这样的话,现在的内一科主任万应杰能说出好多。他说,这样的话,刘现义平时就挂在嘴边,不仅教会年轻医生医学知识,还教会他们种医德之树,真心实意为病人看病,把病人永远放在心里。
    这位永远把病人放在心里的医生,生前叮嘱家人办丧事不收礼,死后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开追悼会。从刘现义的本意考虑,他的家人把出殡时间从5月16日的11时改到了凌晨3时。即使如此,仍有很多刘现义诊治过的病人自发前来送行。
    “人生就像一列运行的列车,我们大家出生就来到车上,此后,有人上车,有人下车,最终我们都要下车。”刘现义在工作笔记上写下这句话时,也许已经明白了人生的真谛。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