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闭
点击关闭
健康资讯
医药卫生网 > 健康资讯
广州粤波医院耳科李全义:导致耳聋耳鸣根本原因是什么
】【关闭 2020/1/9 11:09:12 | 来源:医药卫生网 |

  据世界卫生组织2013年报告,全球有3.6亿听力残疾人,占全球总人口的5.3%。而我国是世界上听力残疾人数最多的国家,有听力残疾人2780万,其中0-6岁的听力残疾儿童约有13.7万人,同时每年新生听障儿童2-3万人。

  耳聋的病因复杂,有先天性和后天性因素。耳分外耳、中耳和内耳3部分,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听小骨和中耳腔,内耳包括耳蜗、半规管和内耳道(如下图)。按病变部位及性质,耳聋又可分为四类:即传导性耳聋、感音神经性耳聋、混合性耳聋和中枢性耳聋。

  传导性耳聋的病因有先天性畸形,包括外耳、中耳的畸形,例如先天性外耳道闭锁或鼓膜、听骨发育不全等。还有后天性外耳道发生阻塞,如耵聍栓塞、骨疣、异物、肿瘤、炎症等。中耳化脓或非化脓性炎症使中耳传音机构障碍,或耳部外伤使听骨链受损,中耳良性、恶性肿瘤或耳硬化症等,也都会导致患者出现传导性聋。

  感音神经性耳聋的病因也有先天性的,包括非遗传性和遗传性。妊娠期受病毒感染、服用耳毒性药物引起或分娩时受伤导致的耳聋为非遗传性耳聋,此外非遗传性还包括噪声接触、分娩时头部外伤、放射线照射等。遗传性耳聋为遗传基因发生改变而引起的。目前,已知有很多基因都与耳聋有关,对少数几个基因进行遗传学检测就可以明确耳聋人群中40%的遗传学病因,结合家族史分析和查体可以诊断95%以上的遗传性耳聋。耳聋基因的筛查和检测为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耳聋的预防,减少其发病率提供了可能性。后天性导致的感音神经性耳聋包括:各种细菌性或病毒性感染,年龄增大出现的老年性聋,外伤造成的内耳损伤,强大压力波和强脉冲噪声引起的爆震性聋等。

  耳鸣是累及听觉系统的许多疾病不同病理变化的结果,病因复杂,机制不清,主要表现为无相应的外界声源或电刺激,而主观上在耳内或颅内有声音感觉。因听觉系统导致的耳鸣主要有:(1)外耳外耳道耵聍栓塞、肿物或异物。(2)中耳各种中耳炎、耳硬化症。(3)内耳梅尼埃病、突发性聋、外伤、噪声性聋、老年性聋等。而因全身性疾病导致的耳鸣主要有:(1)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低血压等。(2)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精神紧张、抑郁等。(3)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糖尿病等。(4)其他:神经退行性变、炎症、外伤、药物中毒、颈椎病、颞颌关节性疾病或咬合不良等。

  减少耳聋及耳鸣的发生的关键在于预防和早期干预。就耳鼻科来讲,根据不同的病因和发病部位,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

  1.避免随意掏耳 耵聍是耳道皮肤耵聍腺的分泌物结合皮屑等形成的。少量耵聍可以随运动时的振动和下颌运动时自行排除。大块硬结的耵聍,应该请耳科医生用专门工具取出。随意掏耳容易损伤外耳道皮肤,把细菌带入外耳道,引起发炎,不仅痛苦而且难治。如果造成鼓膜穿孔,易引起感染,患中耳炎,就会影响听力。

  2.避免接触噪音 不规律、强刺激噪声,不仅能引起心理不适,而且能伤害听力。噪声损伤听力是缓慢的,进行性损伤,很难治疗。强烈刺激的音乐也会使听力下降。

  3.谨慎使用耳毒性药物 影响听力造成耳聋的一个原因是药物中毒,可以致聋的药物主要有: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这些药物易损害内耳、耳蜗,造成耳聋。耳蜗中毒症状主要有:用药期间或停药物以后,出现高调耳鸣,听力下降,并且逐渐加重,直到全聋。

  4. 关注耳部症状 如果耳部出现疼痛、流脓等症状,需要及时就诊,一些外耳和中耳炎症、肿瘤等会出现此类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危及到患者的听力功能,甚至会出现面瘫,脑膜炎等风险。

  5. 重视耳聋基因的检测 实际上,约60%的耳聋属于遗传性耳聋,是由遗传因素导致的,而与耳聋相关的遗传基因的突变在正常群体中并不少见,这就是耳聋发病率之所以高居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我们倡导对于每一个新生儿进行基因筛查,以便每一个新生儿在其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能够做到清楚科学地应对由于本身基因缺陷而面临的听力危机,可以有效地避免不良因素的干扰,保证孩子在一个健康的听力状况下成长。

  

李全义名片.jpg

  本文来源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编辑:刘


关于我们 】- 【 联系方式 】- 【在线投稿 】- 【 广告服务 】- 【 法律声明 】- 【 】- 【 网站地图 】- 【 留言反馈
河南省卫生厅/主管 医药卫生报社/主办 总部/中国·河南郑州市纬五路47号 aluminum tread plate
业务合作:13674999007 0371-63712922 0371-86101797(工作时间) 技术QQ: 1326701545 35702594
读者QQ群:149218703 站长信箱:yywsb@163.com 最佳分辨率1024×768
 
豫ICP备11008224号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医药卫生报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须注明来源自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