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网 > 政策公告 > 正文

本期关注|致敬建党百年 传承红色基因 贡献“新医”力量

2021-6-16 来源:医药卫生网

新乡医学院党委副书记  陈清江

   在广袤的豫北腹地,巍巍太行造化神奇,滔滔黄河奔流不息,千百年来为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和中华文明积淀了深厚的底蕴。坐落在黄河之北、太行之南的新乡医学院,是河南省独立建制的西医本科院校。她始终扎根中国大地办学治校,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与时代发展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在百年建设中见证并推动了全省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进程,所培养的近12万名医疗卫生人才遍及全省,乃至全国,扛起了省内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半壁江山,也为河南乃至全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始终推动河南省医疗卫生人才培养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

   新乡医学院的渊源可追溯到1896年,医学教育肇始于1922年惠民医院护士学校,招收4年制护理专业学生并由中华护理学会(1923年名为“中华护士会”)颁发文凭。1949年,冀鲁豫行署卫生学校及哈励逊医院迁入,于1950年成立平原省医科学校。学校经历华北第二医士学校、河南省汲县医士学校、新乡专区医学院等发展阶段,1962年更名为豫北医学专科学校;1982年升格本科,定名为新乡医学院。
    学校从创始之日起,先后9次易名、1次分流调整、2次升格、2次迁址,先后并入5所学校、3家医院,经历了曲折的办学历程。近半个世纪,历代新医人怀着“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和对医学教育事业的无限赤诚,在艰苦的岁月和艰难的环境中,筚路蓝缕、开拓创新、勇往直前,不断把学校各项事业推向发展新高度。
    新中国成立前后,为支援解放战争和发展解放区的卫生事业,学校接纳冀鲁豫行署卫生学校及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迁入,有力支持了河南省人民解放战争的战地救护工作,同时也为学校发展注入了红色基因。针对当时河南省,特别是豫北地区医务人员奇缺的现状,学校秉持“教学优先,注重应用,面向基层,培养实用型医学专门人才”的办学理念,培养了近2000名能力强的毕业生。
    改革开放后,学校借东风乘势而上,不断提升办学质量、扩大办学规模,于1982年顺利升格本科;瞄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医学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基层培养了一批业务强、水平高的医务人员。学校于2010年开始招收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2016年起连续4年承担了100%临床医学专业免费订单定向学生培养任务,为河南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15年启动实施基层卫生人才培养“369人才工程”,学校作为河南省唯一定点培养单位,5年来培养共计5000余人,为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进入新时代,学校乘势而上,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按照健康中国战略下对医学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实施岗位能力胜任计划,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研究生教育水平;开展“全面振兴本科教育行动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一流专业、一流课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行动计划”,深入、持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目前,学校在全国30个省份招生,本科一批及本科批招生地区达25个。
    2017年,学校临床医学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全球排名前1%;2018年,顺利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各学科ESI排名持续提升;2020年,“免疫与模式动物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获批国家“111计划”;2020年,入选河南省“双特”建设高校……新时代新要求新作为,新乡医学院内涵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综合实力持续攀升,人才培养服务能力得到了全面强化。

艰苦奋斗,自强不息,
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学校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一代代新医人扎根基层,教书育人,悬壶济世,顽强拼搏,砥砺奋进,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和医疗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才智和力量,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办学初始,学校地处县城,条件艰苦。“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锤炼了新医的办学意志和品格,也激发了新医人的进取精神。1958年,杨朝山教授在全国首创定向肺导管治疗空洞型肺结核技术;1992年,学校完成河南省首例心脏介入手术;2006年,学校完成大陆首例清醒状态下开颅手术;2016年,学校完成豫北唯一、河南省首例“一期三支脑血管搭桥手术”治疗烟雾病;2020年,学校开展的“载药囊泡治疗难治性胸腹水的研究”“微创髋关节置换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历代新医人都将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视为第一要务,在艰苦中创业,在逆境中生存,在弱势中发展。
    学校目前拥有5家附属医院,4家为省级三级甲等医院,开放床位近万张。5家附属医院充分发挥服务社会职能,服务半径覆盖了整个豫北地区,承担了为周边地区群众医疗服务和河南省区域预防保健、康复治疗、急诊急救、健康教育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任务,成为服务中原、守卫河南人民健康的重要阵地;涌现出了大批受人尊敬、爱戴的名师名医,如享誉豫北的“四大名医”段美卿、冯兰馨、史湘虞、朱咸光,荣获全国“荣耀医者人文情怀奖”的儿科专家钱惠茵等。
    多年来,新乡医学院始终坚持开展医疗志愿服务活动,新医师生几十年持续深入豫北广袤的农村和山村送医送药,深受当地百姓的欢迎。这已成为学校一张闪亮的名片,也是省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的生动实践。同时,学校还坚持派遣优秀医务人员赴埃塞俄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开展援外医疗工作等,多次得到卫生部(现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和河南省卫生厅(现为河南省卫生健康委)的嘉奖。

为党分忧,为国尽责,
成为河南医疗卫生服务的强力支撑

   在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受到威胁之时,在党和祖国需要之时,新医人始终仗剑执矛、冲锋在前。1954年,支援湖北咸宁防汛、治病;1955年,援藏;1976年,救助唐山地震伤员;1988年,走出国门,参与国际援助;1998年,抗洪救灾、防病治病;2003年,“非典”期间巡回为基层群众提供医疗服务;2008年,增援汶川,近千名师生捐款、献血,并派出数名医务人员加入河南省援川医疗队……这种责任担当已深深融入新医人的血液基因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一代又一代新医人之间薪火相传。
    学校自建校以来就具有重视公共卫生的优良传统和辉煌历史。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大家谈“痨”色变,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结核病治疗工作。学校结核病学专业的前身为河南省结核病医院,于1950年已开展结核病的诊治工作,是河南省本专业最早的专科学校,至今治疗结核病患者已达100余万人次。20世纪60年代,学校结核病放射专家、“全国劳模”杨朝山教授率先发明了肺导管定向术,编写了《定向肺导管》一书,受到国家接见。
    庚子年初,新冠病毒突袭中国。学校临危受命,用“三重担当”打好疫情防控战,提升了社会贡献力。一是树人担当,确保师生安全健康。积极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教学秩序井然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二是传承担当,医务人员倾情援鄂。大年初二(2020年1月26日),学校迅速组建医疗队,紧急驰援武汉。在援鄂期间,学校援鄂医疗队员共完成接诊301人次,治愈出院270人次,并有17名医疗队员“火线”入党。援鄂医疗队员勇敢逆行、舍小家为大家,圆满完成了抗“疫”任务的同时,做到了全体队员零感染。三是服务担当,主导制定疫情防控“新乡方案”。学校作为新乡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副指挥长单位,参与指导新乡市疫情防控工作,并参与新乡市太公山医院的规划、建设、运转和管理工作;在疫情持续向好之初,提出撤销高速公路卡点建议,为新乡市成为省内抗疫效果最好、复工复产最早,降为疫情风险Ⅲ类城市做出了贡献,为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抗疫斗争中,全体新医人风雨同舟、和衷共济,圆满完成了各项抗疫任务,涌现出一大批先进个人与先进集体。

结  语

   百年风雨铸就百年辉煌。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迫切。全体新医人将一如既往,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红色基因、赓续革命精神,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发扬“明德博学、至爱致用”校训精神,朝着建设高水平医科大学的目标砥砺奋进、铿锵前行,努力在高等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中取得更大的成就,在健康中国和健康中原建设中再立新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新医”力量。

审核:朱晓娟 责任编辑:赵曦


 

关于我们 】- 【 联系方式 】- 【在线投稿 】- 【 广告服务 】- 【 法律声明 】- 【 】- 【 网站地图 】- 【 留言反馈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 医药卫生报社/主办 总部/中国·河南郑州市金水东路与博学路交汇处
网站不良信息举报邮箱:1326701545@qq.com 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技术QQ:1563296841 1326701545 35702594 
  
  豫ICP备11010909号-4 公安备案号:4101070200248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003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医药卫生报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须注明来源自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