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传染病预防小知识

2022-7-4 来源:医药卫生网
 (三门峡市市疾控中心卫祎丽供稿)

当前已进入夏季,气温高、湿度大、蚊虫密度高等成为主要的气候特点,各种消化道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也进入高发季节。三门峡市疾控中心提醒广大市民:在重点做好新冠肺炎防控的同时,还要做好手足口病、流行性乙型脑炎、夏季腹泻病、布病、狂犬病等传染病的预防工作。

1、新冠疫情防控。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好转,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人员流动明显增加,但全球疫情仍处于高位,病毒还在不断变异,疫情的最终走向还存在不确定性,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预防措施:暑期临近,高校返乡学生人员增多,学生及家长暑期旅游出行意愿强烈,建议未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种者及时接种,严防人员流动造成疫情反弹。广大市民要继续提高警惕,绷紧疫情防控弦,及时关注国内疫情变化,外出及时有效佩戴口罩,不要去国内疫情中高风险地区,以免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2、手足口病。手足口病由柯萨奇病毒、肠道病毒71型等病毒引起的以手、足、皮肤疱疹和口腔粘膜溃疡为主的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口腔炎(口腔黏膜出现红色溃疡性疱疹),同时手、足、皮肤出现斑丘疹,并转为疱疹,可伴有发热。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接触被污染的手、毛巾、手帕、茶杯、玩具、床上用品等感染,感染对象主要为5岁以下儿童。

预防措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儿童养成饭前便后勤洗手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定期对玩具、餐具、毛巾、便器及厕所等进行清洗消毒;做好通风消毒,注意日常家庭卫生,多开窗通风。密切关注孩子,一旦发现有发热、出疹等手足口病相关症状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及时发现和隔离治疗病人。

3、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通过蚊子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当人体被携带乙脑病毒的蚊子叮咬后,经过14天潜伏期可发病。临床上表现为持续性高热,伴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筋、脑膜刺激症状,重者可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或出现呼吸衰竭死亡。流行季节为7~9月,7月下旬~8月上旬是乙脑发病高峰期。

预防措施:在夏季做好防蚊、灭蚊工作。如遇到持续高热,头痛、呕吐、抽筋等症状时,应及早去就医,以免贻误病情,失去救治良机。

4、夏季性腹泻。腹泻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全年均可发病,多种细菌病毒均可导致腹泻出现,每年5月至8月是感染性腹泻的发病高峰期。高发原因:夏秋季气温高,各种细菌病毒容易滋生,加之食品加工保存不当,大量冷饮摄入等共同导致。

预防措施:预防肠道传染病的重点是防止“病从口入”。在日常生活中要特别注意饮用水、食品、双手和环境卫生。平时要注意水煮沸后饮用,可杀灭致病微生物。食物要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吃剩的食物应及时储存在冰箱内,且储存时间不宜过长,食用前要热透。注意手的卫生,饭前、便后手要洗净。清洁环境,灭蝇、灭蟑。此外,要注意尽量减少与腹泻病人的接触。

5、布病。是布鲁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多汗、关节痛等症状。国内布病的主要传染源为羊,其次为牛和猪,家畜发病后,早期往往导致流产或死胎,其阴道分泌物具传染性,其皮毛、脏器、胎盘、羊水、胎畜、乳汁、尿液也常染菌。人群对布病普遍易感。人在剥皮、剪毛、挤乳、切病毒肉、屠宰病畜时,病菌可从破损皮肤的接触处进入人体而引起感染。此外进食染菌的生乳、乳制品和未煮熟煮透的病畜肉可引起发病。还可通过呼吸道黏膜、眼结膜和性器官粘膜接触引发感染。

预防措施:建议职业高危人群加强个体防护,做好病畜处置可预防本病。

6、狂犬病。即疯狗症,又名恐水症,由狂犬病毒感染引起。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症,怕风、兴奋、咽肌痉挛、流涎、进行性瘫痪,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犬是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次是猫、狼、狐狸等。人被带毒的犬、猫等动物咬伤或抓伤后引起发病。

预防措施:狂犬病是可预防的。入真后,闷热的天气会令犬类动物易烦躁,冲动,出现攻击行为;人们衣着单薄,易被动物咬伤或抓伤,被可疑的狂犬病宿主动物咬伤或抓伤后,要及时正确地处置伤口,按照程序接种狂犬病疫苗,并根据伤口情况应用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

总体来说,要预防夏秋季传染病,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搞好饮食和个人卫生,防止病从口入,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腐败变质变味的食物,不喝生水,不吃生冷不洁食物,生熟食品要分开,不吃苍蝇污染的食物。二、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个人体质,每天定时开窗通风、呼吸新鲜空气,减少不必要的公共场所聚集活动。三、要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除滋生蚊虫的周围环境,改善生活环境卫生状况,配备纱门、纱窗、蚊帐等防蚊蝇设施,做好生活饮用水卫生。四、要及时和全程接种有关疫苗,提高自身免疫力。

审核:星星 责任编辑:赵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