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常 娟
7月29日15时,河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6楼研习室,全国第二届名中医获得者郑玉玲一如既往地在查阅资料、审阅传承工作室会议纪要、参加线上学术会议研讨。
正值暑假,图书馆里难得的安静,给了郑玉玲在书架中穿梭,尽情查阅资料的好机会,也给了记者和她充分沟通的好环境。
她的老师,第三届国医大师张磊这样评价她:“不仅是一名治学严谨的专家学者,更是深受患者爱戴、德艺双馨、学验俱丰的一方名医、中医肿瘤专家。”
她的学生,陪同记者采访的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肿瘤科副主任关徐涛这样评价她:“她是我们心中的灯塔,兼容并蓄、精进笃行、桃李满园。”
她却告诉记者:“我做的都是分内的事,是我的职责和义务,不值得宣传。”
兼容并蓄
——她笃力于学术创新
1975年,出身中医世家的郑玉玲到河南中医学院(现为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系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课程;毕业后,到商丘地区卫生学校(现为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从事中医教学工作。1980年后,郑玉玲参加了河南省两届肿瘤防治学习班。这段学习经历,让她开始反思中医、西医防治肿瘤的关系:同为肿瘤治疗手段,他们非常像人的左右手,肿瘤治疗有的情况应以左手为主、右手为辅,而有的情况反之,两者“因人、因时、因地”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最佳治疗效果。由此,郑玉玲确定了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并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在长期反复的临床实践中,她逐步形成了“中医思维为根”“顾护正气为本”“攻补兼施为纲”“综合辨治为目”的学术思想,以此指导临床,取得良好的效果。
“中医思维为根”,即中医认为,肿瘤的形成是机体长期受到诸多不良因素影响,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津液运行失常、病理产物聚集于局部而产生的瘤体。因此,在临证时,中医思维应贯穿肿瘤诊、治、康复的全过程。
“顾护正气为本”,即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以消耗人体的正气为基础的。郑玉玲在疾病诊疗的过程中始终注重顾护患者正气,尤其是先天肾气和后天脾胃之气,这决定着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也决定着对瘤体治疗的效果。
“攻补兼施为纲”,肿瘤患者身体大多较为虚弱,郑玉玲在临证遣方用药时善用补、温、消三法,注重攻补平衡。
“综合辨治为目”,即在注重发挥中医药辨证施治优势的同时,郑玉玲在临证思想上并不固守一隅,她认为,适时汲取新疗法是现代中医基本素质的要求。她提出,在临证时中医整体调治须与粒子植入、消融、局部放疗等现代医学免疫疗法和局部消瘤手段密切结合。
“任何学科和科学的进步,都首先要注重传承。历代先贤在长期对疾病的诊疗中总结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后学者应当从历代研究和传统古训等历史文献中汲取营养,在深入研究学习先贤知识的同时,紧跟时代步伐,博采现代科技进步成果,兼收并蓄地合理应用科技成就。唯其如此,才能够创新发展,不断前进。”熟读《伤寒杂病论·自序》,郑玉玲对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治病准则推崇备至。因此,在临床中,只要是对降低肿瘤发病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有益的,她都会积极学习和探索。
德艺双馨
——她仁慈温谨,力求精进
每周日下午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国医堂坐诊,每周一、周二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医堂坐诊,已成为郑玉玲雷打不动的习惯。
在采访中,和记者谈起印象深刻的患者时,郑玉玲数次声音低沉。她说,自己每次坐诊回来,除身体感到劳累外,心情都特别沉重。因为来就诊的肿瘤患者越来越多,患者的期别越来越晚,几乎看不到早期、中期患者。
“这可能与寻求中医药治疗的肿瘤患者,绝大多数都是中期、晚期有关。”郑玉玲说。自己碰到的病况与近几年我国权威机构发布的恶性肿瘤发病率、死亡率逐年升高,且趋于年轻化的信息一致,来就诊的患者越来越年轻,有些甚至是几岁的孩子。
“每当我看到肿瘤患者或家属那种绝望、痛苦的眼神,内心总是充满酸楚,常常感到作为一个肿瘤临床医生的责任重大。”尽管从事肿瘤防治多年,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同临证复杂的病情相比,郑玉玲总感到方法太少。
所以每次坐诊回来,不论多忙多累,她都要查阅学习古今中外治疗肿瘤的经验和方法,及时掌握对肿瘤研究的新知识和新手段,以便更好地救治患者。每当知晓又有新的治疗肿瘤的技术和方法问世时,郑玉玲都感到无比欢欣和鼓舞,由衷地为这一领域的进展而高兴,因为每一个治疗肿瘤的新方法和新药都能使有关的肿瘤患者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郑玉玲的年门诊量约7200人次,除河南省外,还有来自全国26个省的患者,复诊率高达72%。究其原因,除了对患者仁慈温谨,还有她不断博采众长的精湛医术。
作为国家第二批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食管癌重点病种学术带头人,郑玉玲带领团队对食管癌中医理论和临床诊治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在业内影响力比较大的诊治食管癌“三个首次”、诊治肿瘤“双病位”理论是她提出的;治疗气血亏虚,痰瘀互结型食管癌的丁香管食通丸;治疗脾肾阳虚,顽痰痼血型食管癌的附桂管食通;治疗肝肾阴虚,顽痰痼血型食管癌的地黄管食通等,均为院内制剂,也是她和团队研发的,弥补了目前国内治疗食管癌中成药较少的短板。
此外,她还著有《方证对应肿瘤治验实录》,主编《中西医肿瘤大全》等肿瘤专著4部,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国家发明专利4项,得到了国内同行的高度评价。
“当一名为患者解除痛苦的医生是我的初心,是我的责任和义务,不值得宣传。”采访中,郑玉玲多次对记者重复这句话。可在她的学生、河南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刘怀民看来:“这样的好老师必须得多宣传。”
桃李满园
——他们在传承她的“衣钵”
刘怀民2001年考取郑玉玲的硕士研究生,跟随郑玉玲学习以中医为主诊治肿瘤。在跟师侍诊中,他发现郑玉玲对患者既尊重又亲和,就像邻家大姐一样。
在接诊年龄小的患者时,郑玉玲多称呼名字,比如燕子、小红、丽丽”;对年龄大的多称呼“李老师、王老师、老人家”;对于年轻患者,她则直呼其名。和患者交谈时,她柔和、儒雅,无形中化解了他们的心理压力。
“在言传身教中,我和侍诊的学生对患者都不会高腔大嗓,更不会说难听话。”学成归来,刘怀民在工作中依然对郑玉玲的教导身体力行。
除了刘怀民,还有河南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仓顺东,2006年考取郑玉玲的肿瘤临床博士研究生,跟郑玉玲学习恶性肿瘤的中医综合诊治,2009年博士毕业后长期从事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治及基础科研工作,对肺癌、前列腺癌、淋巴瘤的中医诊疗等,在继承老师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广西省名中医、深圳市地方级领军人才荣震,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传统诊疗中心主任典迎彬,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仲景学院副教授臧云彩……他们都不遗余力地传承郑玉玲的“衣钵”,并成长为当地或单位的医疗、教学、科研骨干。
“医者就要踏踏实实地为患者解除病痛,不求名和利。”郑玉玲常说,自己最喜欢郑大夫这个网名,还将其设为微信号名称。“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她孜孜不怠地追求着。
记者手记:
纵观古今中外的大医,除了高超的技艺,莫不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和记者介绍救治过的患者时,郑玉玲数次声音沉痛。
了解她的人告诉记者,郑老师经常说:“来找我治病的,大部分是肿瘤重症和疑难疾病患者,很多人有过艰难曲折的就医经历,她们是满怀希望来找我的,我必须认真对待每一个患者,不让她们失望。”不让他们失望!里面蕴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情和敢于揽责的勇气。因此,不论看病多累,她始终面带微笑接诊每一位患者,细心地听患者介绍病情,认真制定治疗方案。她教育学生要平等对待患者,尊敬患者,患者才更信任你。
大医精诚,止于至善;厚德博学,承古拓新,期待有越来越多的郑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