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秉玉:“生死之门”的守护者

2022-9-20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本报记者 冯金灿  文/图
   身为河南省人民医院急危重症医学部主任,秦秉玉有个爱好:只要有空,每天都要到病区的小黑板前转转,看看有没有数字被放倒。
    “数字被放倒了,说明有人要从重症监护病房出去了。”9月13日,秦秉玉得意地对记者说,“这是我们病区医务人员的‘暗号’,对病情好转的患者,把代表其床位号的数字提前放倒。每天看到有数字被放倒,我们都会高兴很久。”
    “我们这里和其他科室不同,这里住的都是危重症患者。”秦秉玉说,“重症监护病房被人称为‘生死之门’,是危重症患者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则是‘生死之门’的守护者。”
    从医35年来,秦秉玉带领一群守护“生死之门”的白衣战士,累计救治11万余名危重症患者;制定并推广一系列重症医学临床质控操作规范和重症监测与生命支持适宜技术,推动全省重症医学临床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多次深入郑州、信阳、周口、濮阳等地,全力救治危重症患者……
    从死神手中“夺回”11万多条生命
    2006年,在秦秉玉主导下,河南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成立,这是河南成立的首批重症医学科之一。“虽然是首批成立,但我们从筹建开始,就发誓要建设河南最好的重症医学科。”回忆起往事,秦秉玉坚定地说。
    为了建好重症医学科,秦秉玉曾先后两次赴法国研修重症医学,学习了先进的理念与技术;为了搞好病房硬件建设,他先后几十次到建材市场挑选装修材料。
    为了打磨战胜死神的技术利器,秦秉玉带领团队,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技术,在河南率先开展了多项重症监测与生命支持技术;研究开展心肺脑复苏术后神经功能保护及早期康复、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集束化预防措施等,使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提高至96%,迈入国内第一方阵。
    2008年夏天,一位因车祸受伤一直处于深度昏迷状态的年轻女性被送进秦秉玉所在的病区。为了挽救这个年轻的生命,在56天里,秦秉玉几乎吃住都在病房。可患者最终因伤情过重离世。患者的丈夫推着遗体离开病房时,突然转身,给了秦秉玉一个长长的拥抱。
    那一刻,秦秉玉更加坚定了在危重症患者救治领域深耕细做的决心。因此,从负责筹建第一个重症医学科开始,他便广泛考察,将国外的先进经验与国内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同时结合该院实际,细化重症综合、重症外科、重症内科、急诊ICU(重症监护室)及一些专科ICU的亚专业方向,使团队专业发展目标一致但各有重点,形成了科学合理的人才梯队。
    2013年,河南省人民医院成立重症医学部,2016年底与急诊医学部合并为急危重症医学部,秦秉玉被任命为急危重症医学部主任。截至目前,该院急危重症医学部拥有12个ICU亚专科15个病区(ICU单元),总床位数达到290张,累计救治11万余名危重症患者。
    让重症监护病房充满阳光和人情味
    秦秉玉在ICU里见到最多的是对死亡的恐惧与无助,以及不惜一切代价抢救到最后的请求。很多患者家属对他说:“您只管抢救吧,哪怕能多活一分钟,我们也心安了。”
    作为医生,抢救生命是天职,可在已经失去抢救价值、徒劳无功的时候,到底该在哪一步喊停呢?
    在钻研医疗技术之外,秦秉玉深入思考人文、伦理等社会因素在重症救治中的作用,并在临床进行了相关研究,希望能为尽快制定更清晰的标准和社会认知提供依据,使重症抢救更有效和人性化。
    “这也和我的个人经历有关。”秦秉玉感慨地说,“特别在我父亲生命的最后时刻,我感慨最深。”
    当时,秦秉玉的父亲因癌症在河南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刚开始,秦秉玉想方设法为父亲治疗,想尽可能延长父亲的生命,但是父亲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愿望是回家,回到老家去。从那时起,秦秉玉就开始反思:如何让人活时感觉幸福,死后有尊严?最终,秦秉玉带着父亲回到了老家。“直到进入老家的院子,父亲才咽下最后一口气。”秦秉玉回忆说。
    基于此,在2016年中华医学会第10届全国重症医学大会上,除了邀请国内外重症医学领域的顶尖学者外,秦秉玉还增设人文伦理讲坛,请来了著名作家二月河与一名研究佛学的博士。这是重症学术会上的首次尝试,与会者无不对此印象深刻。
    在科室建设过程中,秦秉玉还多次要求,外人看来冷冰冰的ICU要有阳光。为此,他努力确保15个ICU病区都能看到阳光。“虽然不能确保每个患者都能晒到太阳,但我要努力确保每个病区都能有阳光照进来,让大家能看到阳光,充满对未来的渴望。”秦秉玉说。
    为了提高ICU医务人员的沟通能力,秦秉玉多次在科室业务学习中开展专题讲座,引导大家换位思考,做到“治一个患者、交一个朋友”,让患者满意,让家属满意。
    一次,一名护士抬患者时不小心轻轻拖了一下患者的身体,秦秉玉看到后快步上前,把患者轻轻抱上转运车。这位护士感慨地说:“秦主任对患者无微不至的照顾和感同身受的关爱,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医德教育与服务艺术课。”
    就这样,十几年来,ICU这个最容易出现医患矛盾的地方却很少有纠纷,因为家属每天目睹秦秉玉和他的团队迎着朝阳进病房,踏着月光疲惫地离开……
    从一枝独秀到春色满园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要想提高河南重症医学在全国的影响力,必须在全省范围内做好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秦秉玉说。
    在科室建设过程中,秦秉玉制定了《河南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工作指南》,以规范全体医务人员的工作流程和诊疗行为。随后,省卫生健康委以此为基础修订、制定了全省的重症医学规范和指南。
    为了带动全省重症医学的发展,2012年,秦秉玉创办了河南省重症医学“嵩岳论坛”,邀请全国专业领域权威专家传经送宝,组织兄弟单位学术交流。目前,“嵩岳论坛”成了河南最高水平的重症医学学术平台,带动河南的ICU单元数达到全国第三位。同时,秦秉玉结合河南省医学会百项适宜技术下基层活动,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大力推广俯卧位通气、脑功能状态多模态检测等4项重症医学技术;主办和承办了多期国家级和省级重症医学学术活动,特别是连续举办了8期河南省重症医学学习班,为全省培养了一大批重症医学人才。2022年3月,“中原名医”秦秉玉综合重症工作室在郸城县人民医院挂牌,通过集中授课、组织查房、手术、病例讨论等形式,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对郸城县医疗机构进行指导、帮扶,为郸城县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2016年,秦秉玉担任主委的河南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第10届全国重症医学大会,参会人员和论文数量均创下全国重症医学年会的历史之最;2017年,秦秉玉号召成立的“互联智慧·河南省重症医学科专科联盟”,目前联盟成员单位已达220家,并辐射到晋城市、长治市和哈密市等地;打造“空、地、互联网三位一体”急危重症救治分级诊疗协同体系,实现基层医院重症医学科与河南省人民医院的互联互通,使基层医生足不出户,就能找省级医院专家远程会诊、线上教育、疑难病例讨论。
    随时奔赴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现场
    身为河南省人民医院急危重症医学部主任和河南省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专家组成员,从非典、禽流感,到新冠肺炎,十几年如一日,秦秉玉几乎没休过一个完整的节假日。
    在禽流感肆虐期间,他带领团队,创新应用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成功抢救了全省第一例H7N9患者。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秦秉玉始终奔走在疫情防控一线,多次深入郑州、信阳、周口、濮阳等地,全力救治危重症患者,被河南省委组织部评为“疫情防控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共产党员”。
    秦秉玉至今都记得,2020年2月2日24时许,接到河南省卫生健康委指令后,他带领一支医疗组支援周口市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到达周口后,秦秉玉一刻也没休息,立刻深入病房查看患者。在此期间,秦秉玉不但了解了周口市第五人民医院、太康县人民医院、项城市人民医院、沈丘县人民医院等定点医院每位确诊患者的病情,还对重症患者的整体治疗严格把关,协调有关方面及时转诊,使重症患者得到有效治疗。
    秦秉玉每天忙完回到住处,都已是深夜。但他觉得,参与河南省卫生健康委组建的专家小组深入定点医院支援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工作,非常有意义。
    今年1月25日是农历小年,在河南省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航空港院区,负责重症救治的秦秉玉团队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一位91岁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经精心治疗后顺利出院!
    据秦秉玉介绍,老人刚转入定点医院时意识已不太清醒,无法进食,自主呼吸较差、咯痰严重,经过一系列对症治疗后,呼吸状态明显改善,但沟通与饮食仍然是突出问题。医务人员说什么,老人均不理不睬,也不吃不喝。
    秦秉玉通过观察发现,老人并非没有沟通能力,而是不愿意跟医务人员交流。“咱们跟老爷子聊天时,都用地道的河南话,多拉拉家常!”秦秉玉嘱咐团队成员。最终,在一片暖心乡音的嘘寒问暖中,老人逐渐打开了心扉,愿意聊天,也愿意吃饭了。
    在医务人员无微不至的照护下,老人一天天好转,最终康复出院。临走前,老人对秦秉玉团队竖起拇指,久久不愿放下。
    “我们这里是‘生死之门’,我们是患者在危急时刻能最后拉他一把的人。从患者进门那一刻起,我们的战斗就开始了。我们的每一个举动都和生死相连,我们会竭尽全力抢救到最后一分钟。”秦秉玉说,“作为‘生死之门’的守护者,我们的工作也是个良心活。就像我获得的中国医师奖和‘出彩河南人’最美医生奖一样。那奖杯太沉了,沉到只有在每一个生命面前做到问心无愧,才能拿得动它。” 
审核:星星 责任编辑:赵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