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麻醉程度的几种重要手段
2022-11-23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麻醉是外科手术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麻醉安全与手术成功率密切相关,而麻醉深度检测是每个麻醉师应该熟练掌握的技能,然而现阶段,精准测量麻醉深度仍然是医学界一大难度,需要展开全方位进一步研究。麻醉分为全身麻醉与局部麻醉,全身麻醉镇静催眠作用更加突出,麻醉过程中,患者机体处于复杂特殊状态,麻醉期间记忆缺失,通过麻醉诱导、维持麻醉等方式抑制应激反应,促使患者肌肉松弛,为开展手术操作奠定良好基础。手术方式、麻醉药物剂量、患者自身条件、术中刺激等因素均会对麻醉效果产生不同程度影响,麻醉过深以引发呼吸抑制等并发症,影响血流动力学,严重可导致脑功能受损,麻醉过浅达不到预期麻醉效果,维持时间短,且患者可能会感到明显牵拉感与疼痛感,增加机体应激反应,影响手术进展。由此可见,麻醉深度检测对确保手术顺利进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严格掌握恰当麻醉深度,可起到麻醉质量,获得最佳麻醉效果,促进术后麻醉恢复。对此,到底如何检测麻醉深度呢?有这些方法就够了!
一、生命体征检测法
生命体征是观察患者机体反应的重要指标,通过检测痛觉、记忆等方法确定麻醉深度,即患者麻醉后对刺激无反应性进行判断,观察患者全麻后反应,从呼吸状态、神志状态、肌肉松弛程度、痛觉、眼动反射等方面进行检测。而通过监测生命体征来判断麻醉师深度最直接的方法为听觉诱发电位指数、脑电双频指数,应用价值较高。
其中脑电双频指数可以反映大脑皮质功能状态,并监测其变化情况,可预测患者意识消失时间,监测术中知晓情况,以判断术中镇静效果,进而检测麻醉深度。当患者处于清醒状态下,脑电双频指数为0,85到100之间表示患者处于正常状态,65至85之间代表处于镇静状态,40至65则进入麻醉状态,当脑电双频指数低于40时,提示爆发性抑制。同时该检测方式与多种常用麻醉药物存在良好相关性,例如丙泊酚、七氟醚、瑞芬太尼等,且检测结果较为可靠,但异氟醚、氯胺酮等不适用,脑电双频指数检测对患者不会产生刺激,是反映大脑皮层功能可靠指标,但不同麻醉药物其数值存在差异。
其次,听觉诱发电位指数也是体征监测方法之一,共分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中潜伏期痛觉诱发电位、长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三个部分,三部分分别为受刺激后10ms内、10ms-100ms、100ms后产生,其麻醉检测敏感度高于脑电双频指数,检测效率更高,但这种方法对于存在听力障碍患者并不适用。
二、Narcotrend麻醉深度监护仪检测
Narcotrend麻醉深度监护仪在麻醉监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且临床应用率较高,Narcotrend分为十四个级别量化指标,同时显示多种波长功率变化,并预估变化趋势,该方法将麻醉深度分为六个阶段。A表示清醒,B表示镇静,C表示浅麻醉,D表示普通麻醉,E表示深度麻醉,F代表脑电活动消失,可用于七氟醚、丙泊酚、硫喷妥钠等麻醉药物检测。有研究指出,Narcotrend麻醉深度监护仪在深度烧伤患者麻醉检测中具有较高可靠性。
三、脑状态指数检测法
脑状态指数可用于评估患者意识状态,该方法每秒可以测量两千次脑电波活动,借助神经模糊推论系统,显示数值,最高数值100,数值与患者清醒程度呈正比例关系,数值越低表示大脑皮质功能抑制越严重。有研究发现,针对行胆囊切除术患者采用脑状态指数测定法,可反映麻醉前、麻醉中、麻醉后、苏醒后等不同阶段患者意识状态,且相关性较高,是准确性较高的麻醉判断方法。
四、脑电信号复杂度分析法
脑电信号复杂度分析可准确反映大脑神经元处理信息活动,反映EEG序列随机程度,通过分析EEG信号,并展开复杂度动态分析,即可了解麻醉深度程度,方便快捷,简单可靠,计算速度快,可实现麻醉深度的实时监测,具有广阔前景。但脑电信号复杂度分析法正处于试验阶段,还需要获得更多实验数据支持。除上述几种方法外,还可以采用熵指数检测法等其他方式,临床需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检测方法。
(科普作者:郑州市中心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 宋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