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和预防
2022-12-5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在门诊工作中家长带孩子就诊,诉儿童出现对别人的呼唤不予理睬、看电视时要调大声量、学习时精神不集中的现象,对于这种现象我们要警惕是否得了分泌性中耳炎。儿童感冒后耳部的任何不适都应该想到本病的可能。
什么是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是以传导性聋及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冬春季多发,是儿童和成人常见的听力下降原因之一。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咽鼓管在小儿比较宽、短、直,在成人比较窄、长、斜,而小朋友抵抗力不如成人,容易感冒,所以中耳炎在儿童更为多见。
而上小学的小朋友们,由于会出现鼻子后方腺样体的生理性肥大,堵塞咽鼓管在鼻子那端的开口,也会出现此病。
在成人,除了最多见的感冒外,反复发病者要警惕鼻咽部肿瘤——甚至是鼻咽癌的可能!
感冒为何会引发分泌性中耳炎?
因为我们的中耳腔是通过一个管道与鼻腔相通,称之为咽鼓管。
通俗一点讲,咽鼓管就如同一个“管道”一样,是沟通鼻子与耳朵之间的解剖结构,一端进入中耳鼓室,另一端进入鼻子后部的鼻咽部。具有调节中耳气压、保持与外界气压平衡、引流中耳分泌物及防止逆行感染等作用。
在感冒时,鼻塞、流涕导致咽鼓管咽口周围黏膜肿胀、鼻腔分泌物堵塞咽鼓管,相当于堵住了中耳腔“唯一”的通气口,造成中耳腔内的压力低于外面的大气压力。压力差进一步增大时,咽鼓管黏膜发生水肿,血管通透性增加,漏出的血清集于中耳,形成积液,引发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会有哪些症状呢?
婴幼儿则表现为对周围声音反应差、抓耳、睡眠易醒、易激惹。婴儿对周围的声音没有反应,不能将头准确地转向声源。即使患儿没有主诉听力下降,家人则发现患儿漫不经心、对正常对话无反应、在看电视时将声音开得很大;长期忽略可能导致患儿学习成绩差;平衡能力差,不明原因的笨拙;语言发育迟缓等。
成人最先感觉到的就是耳闷和或听力下降。耳内像塞了团棉花一样,或洗澡耳朵进了水一样,闷闷的好难受;自己讲话像被蒙在鼓里,声音很大却出不去,听别人讲话需要别人大声说话或重复讲才能听清。也有病人会伴随耳痛、耳鸣等不适。
如何预防分泌性中耳炎
1、及时治疗感冒发烧;
2、感冒时避免坐飞机或者潜水;
3、避免擤鼻涕过度用力,如鼻塞严重,可以用鼻黏膜收缩剂及激素交替使用;
4、对于婴幼儿,避免饭后立即平卧位;
5、发觉孩子对声音反应迟钝或对音量要求过大时应早到医院检查。
(周口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 侯田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