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您了解口腔癌

2022-12-14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
0

口腔癌是头颈部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中老年人发病率较高,男性发病率比女性高。人们对于口腔癌的认识与了解比较少,多数人只知道口腔癌是癌症的一种,对口腔癌的症状、病因、诊断、治疗、预防等多不了解,不利于口腔癌的防治。下面带您了解口腔癌的一些基础知识。

一、患上口腔癌有哪些疾病症状?

口腔癌以口腔内肿块、结节、黏膜溃疡为典型症状,患者口腔内存在明显的溃烂、炎症,并且长期不愈,伴随疼痛、麻木,会影响正常的进食、说话。早期口腔癌的症状类似于一般的口腔黏膜病变,例如黏膜出现硬结、表皮糜烂溃疡等。发现长期口腔溃疡不愈,口腔黏膜发现白斑、红斑等,需要引起人们注意,可能是口腔癌的早期提示信号。口腔内局部因为异常摩擦出现破裂,疼痛明显加剧,口腔内出现肿块,张口动作存在限制,淋巴结异常肿大,也可能是口腔癌。

二、口腔癌的病因是什么?

口腔癌是一种多因素疾病,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都与口腔癌的发生与发展有关,参与了肿瘤的形成、生长,具体的病因尚不明确。临床上对于口腔癌病因的讨论更多侧重于诱发因素,包括:①吸烟、喝酒:长期吸烟会明显增加人类患口腔癌的概率,是临床上公认的致癌罪魁祸首。长期吸烟的人在烟叶中有害物质的刺激下容易出现口腔黏膜炎性增生,部分患者会出现口腔黏膜增生发白,称为“烟白斑”,属于癌前病变。饮酒的人因为酒精反复接触口底黏膜,容易引起口底黏膜的化学性烧伤,诱发癌变。②咀嚼槟榔:很多人有咀嚼槟榔的习惯,可以减轻口臭、提神醒脑。但是有研究表明,长期咀嚼槟榔的人患口腔癌的概率比不咀嚼槟榔的人高出很多。原因是槟榔中含有一种生物碱成分,具有细胞毒性。槟榔中的化学物质在咀嚼过程中会形成亚硝基,属于致癌化合物。另外,槟榔比较硬,长时间咀嚼可能引起口腔黏膜的机械创伤和慢性炎症,增加致癌风险。③病毒感染:人乳头状瘤样病毒中高危型16、18等亚型与口腔癌的发生有关。另外,研究表明1/4的梅毒患者患有口腔癌。④遗传因素:口腔癌患者因为遗传因素会导致口腔组织相比于正常组织出现基因表达的改变,对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的基因表达功能性多态性造成影响,增加了口腔癌患病风险。⑤环境因素:核辐射、大气污染等环境因素与口腔癌的发生也存在一定联系。煤炭污染、纺织工业纤维的刺激等也与口腔癌的发生存在关联。⑥饮食:部分人吃东西时喜欢趁热吃,直接将刚出锅的食物送入口腔中,容易烫伤口腔黏膜,造成损伤,久而久之就容易出现癌变,例如吃火锅、吃刚出锅的饺子等。⑦外部伤害:牙齿缺损、口腔有残留牙等,可能在进食或者说话时伤害到口腔黏膜、舌头,如果伤口长时间没有愈合,就可能出现癌变。另外,患者佩戴的假牙如果不合适、不舒服,如果引起患者长时间的口腔溃疡,也是引起口腔癌的主要因素。

三、治疗口腔癌有哪些方法?

口腔癌的治疗基本原则是手术根治性切除,同时可以配合放疗、化疗、免疫治疗、基因治疗、靶向治疗、中医治疗等,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一般预后尚可。口腔癌急性出血时,需要使用凝血药物止血,并在局部给予止血材料止血,必要时可以采取介入血管栓塞术。如果患者出现呼吸道梗阻现象,则可以通过气管切开术、环甲膜穿刺、环甲膜切开术进行治疗。口腔癌的手术方案常用根治切除术、组织缺损修复术、淋巴结清扫术。患者经活检组织病理检查后确诊为口腔癌,全身情况良好,对手术、麻醉耐受的患者,应该进行根治切除术。早期口腔癌通过手术可以痊愈。中晚期口腔癌患者因为肿瘤增大、伴随淋巴结转移,在处理局部病变的同时,还需要扩大手术范围,术中常联合淋巴结清扫术。因为口腔癌手术可能导致患者舌、颊、颌骨等功能器官缺损,对患者颌面部外观、进食、发声、呼吸等造成影响。可以通过组织缺损修复术进行功能改善,主要设计软组织重建、颌骨组织重建。放疗与化疗是口腔癌综合治疗的手段,通过联合用药方式对患者进行放疗前诱导化疗、放疗前增敏等。但是全身化疗对于口腔癌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一般作为手术辅助治疗的方案。放疗可以在术前或者术后进行,术前放疗可以减少肿瘤细胞数量、减小体积,为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易于切除肿瘤,并降低术中淋巴转移风险。术后放疗在手术无法切除、局部有亚临床转移灶、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中适用,可以进行外照射、内照射。中晚期口腔癌患者、对放疗不敏感、对化疗耐药,都可以进行靶向治疗。中医治疗口腔癌临床实证较少,但是有一定效果,需要接受正规治疗。

四、口腔癌预防怎么做?

预防口腔癌需要戒烟、戒酒,尤其是长期吸烟、烟瘾大的人,以及酗酒的人。不吃槟榔,保持口腔卫生,每天起床后、睡前刷牙,饭后漱口。生活中不要直接吃过烫的食物或者刺激性大的食物,把食物放凉一些待温度合适的时候再吃。将口腔中的残留牙齿、错位牙等尽早处理掉,将锐利的牙尖磨平,更换舒服的全口义齿。

口腔癌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影响较大,并且威胁生命,需要做好预防,养成良好的习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保证我们的口腔健康,让口腔癌远离我们。

(河南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孔杰)

责任编辑:杨小玉  一校:曲星  二校:徐琳琳 贾佳丽  三校:杨小玉  一审:赵曦  二审:梁如意  终审:郜静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