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老年人听力健康

2023-1-16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
0

听力障碍严重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不仅直接导致沟通交流障碍,还会引发多种心理问题,严重地损害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及家庭关系、社会和谐。我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 60岁以上老年人患听力障碍的比例高达11%。据此推算,我国60岁以上老年听力障碍者总数超过2000万,做好老年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您了解自己和家里的老年人的听力情况吗?

并不是每位有听力障碍的人都能够及时被发现,特别是老年人。但是稍加留意,您就会注意到,只要通过回答几个问题,就可以帮助您了解一下自己和家里老年人的听力情况。

您是否能听到别人的谈话却不太明白?

您是否常常需要别人重复他们所说的话?

在人多或嘈杂的环境里,您是否发现很难听懂别人说什么?

您是否感觉有些人讲话比以前越来越含糊不清?

您是否只能听到很大的声音?

您是否不再听到和享受鸟鸣声?

您是否感觉您看电视的音量调得比以前大?

您是否感觉有人说您说话声太大?

您是否觉得听力不如以前了?

如果有两项以上答“是”,估计您的听力有问题了!需要尽早到医疗卫生机构耳鼻喉科,或助听器验配机构进行听力测试。

哪些因素影响老年人的听力呢?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听觉系统会发生缓慢的变化。听觉系统包括外耳、中耳、内耳以及与大脑皮层相连的听觉神经。外耳负责收集声音,经中耳的鼓膜和听小骨传导至内耳,内耳的毛细胞负责感受声音并区分不同的音调,毛细胞再将声音信号通过听觉神经传入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从而能够感知声音并正确区别。所以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造成听力障碍。

老年人听力障碍最普遍的原因是与内耳毛细胞及听神经的生理退化有关。这种改变不可逆,药物或手术治疗基本无效果。其他因素如:噪声接触,耳毒性药物,精神压力,饮食结构,代谢性疾病等都会对听力产生影响。

老年性听力障碍有哪些典型的症状呢?

典型的老年性听力障碍类型为感音神经性听力障碍,主要表现症状为:言语分辨率明显下降,即“能听到声音但分辨不清”,这一现象在嘈杂环境中尤为明显。多数有听觉重振现象,即“小声说话听不到但大声时又觉得太吵”。60%的老年听障者还伴有高音调耳鸣。

 感音神经性听力障碍并不能进行根本治疗,要想提高言语交流能力必须借助听觉康复设备,如助听器。从康复角度来讲,科学选配助听器、植入人工耳蜗、听觉辅助设备、进行听力康复训练等都是有效解决听力障碍的方法。

老年人听力问题的危害大

正常情况下,我们的听力能区分出几十万种声音音位差别。一旦出现了障碍,问题比想象的要严重。听不见汽车鸣笛易出交通事故;听不见敲门声不知道有客人来访;听不见电话铃声无法与亲朋好友交流信息;看电视听不清对话就不知其所云等等。

听力下降的危害更多的是由沟通障碍派生出的危害。由于长时间沟通障碍,老年听力障碍者会逐渐被隔离于社会之外,就像被罩在玻璃瓶子里,能够看到外面的世界却无法与外界交流。听力障碍老人与他们的配偶及子女交流的数量和质量每况愈下,家人经常要大声嚷嚷并不断重复话语才能让老人听见,电视声也往往大得不能忍受,打电话更是说不清楚弄不明白。久而久之,再亲密的老伴儿也会情绪低落,再孝顺的儿女也不愿和老人交流,老人也觉得受了冷落。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判断老年人心理健康提出了八项指标,即安全感、稳定感、适应感、自主感、幸福感、认同感、信任感、舒适感,一个真正健康的老年人应该“八感”俱全。然而,听力障碍会使老年人的“八感”受到强烈的冲击。  

由于听力、交流存在困难,使老年人不愿意与外界交流,久而久之形成了内向、孤独、不合群、缺乏自信、焦虑、失生理上的危害。甚至失眠、沮丧、自责、有压迫感、易疲劳、愤怒、逃避现实、缺乏安全感等心理问题。

许多老年人听力下降后没有得到有效的干预,日积月累会出现反应迟钝,甚至患脑退化症(老年痴呆症),而自己却浑然不知。脑退化症的发病无社会经济分界, 唯有通过勤学习、勤用脑才能有效预防。从老年人自身来说,多关心时事,多与他人交往,多参加各类社会活动都能带来收益。

(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程鹤香) 

责任编辑:安笑妍  一校:曲星  二校:徐琳琳 贾佳丽  三校:杨小玉  一审:赵曦  二审:梁如意  终审:郜静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