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染病那些事

2023-2-13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
0

提起传染病,人们常感到畏惧与恐慌。在1991年,世界普遍认为艾滋病患者是“不可接触”的,直至英国戴安娜王妃以拥抱的方式来鼓励艾滋病患者,民众才发现,仅简单的肢体接触和交谈并不会导致传染上艾滋病。传染病一经传播,所造成的后果必然沉重。但在我们的生活中,病原体无处不在,且通过科学的预防往往能够将染上传染病的概率控制在极小范围。人体内的创驻菌能够有效预防高致病性细菌侵染,同时,接种疫苗也是维护自身健康的有效措施。那么,如何判断一个疾病是否具有传染性?传染病通过哪些途径传播?如何科学预防传染病?

一、病原体

病原体是判断一个疾病是否具有传染性的重要标准,对于一些因细胞病变、基因缺陷所导致的疾病,并不必担心它会传染。如,“臭名昭著”的白血病便是因患者细胞病变,身体功能遭到破坏而导致的,色盲等疾病则属于典型的基因缺陷。此类病症完全不具备传染性,可以将其视作是一种因程序编写错误而导致的电脑故障,与会传染的“木马病毒”完全不同。

二、传染病如何传播?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是传染病能够被传播的三大基础,当传染病发生后,一些病人或患病动物便已携带病原体,机体将排出病原体并导致免疫力低下的人群被感染。不同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存在较大差异,如:肠道传染病多经由水源传播,皮肤传染病的传染多与直接、间接接触有关,呼吸系统传染病多通过空气传播,疟疾、鼠疫等多由节肢动物传播。

三、如何科学防治传染病?

在医学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依然有诸多传染病无法被彻底根治。但并不必过度恐慌,只要打好“防”与“治”的组合拳,便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自身身体健康。

在平时,我们应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进入公共场所戴口罩,不给病原体制造入侵的机会。应多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体魄,增强自身免疫力与抵抗力,防止自己成为“易感人群”。对于一些已研发出有效预防疫苗的传染病,应当定时进行预防接种,进一步降低感染传染病的概率。接触传染病的医务人员与实验室人员,需规范穿戴使用个人防护用品,保护好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食用生水生食及野味,并搞好居家环境卫生,勤打扫隐蔽角落,及时消灭鼠、蚊、蟑螂等害虫。应当经常性地开窗通风,勤晒洗衣被,为自己创造出干净、舒适的生活环境。

此外,当传染病发生后,需坚持“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对于重要病原携带者需落实好登记、随访及管理工作,并要求其暂离工作岗位,对相关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与留验,做好环境消杀,切断病原体传播途径。

综上,传染病无处不在,对我们的身体有着较大的危害性。然而只要能够掌握科学的防治方式,便能够找到与传染病的科学“相处之道”,不必过于恐慌。

(遂平疾控中心化验室 袁春阳)

责任编辑:杨小玉  一校:曲星  二校:徐琳琳 贾佳丽  三校:杨小玉  一审:赵曦  二审:梁如意  终审:郜静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