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发热的家庭护理方法
2023-2-14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感冒是一种由上呼吸道感染所引发的急性炎症,在生活中尤为常见,而儿童、老年人等自身免疫力较低的群体属于易感人群。感冒可以发生在一年四季任何时候,其中春冬季和季节交替的时候更容易发病,且大多数人一年内会多次发病。发热为感冒患者的常见临床症状,一般情况下,感冒发热患者在接受相关治疗、做好家庭护理后10日左右便可痊愈。但是,也有部分患者由于自身体质或护理不当等因素影响,出现呼吸困难、持续高热等严重症状,对其身体健康产生诸多不良影响。因此,尽早掌握科学有效的家庭护理方法,提高个人自我护理能力,对预防感冒发热或加快疾病康复起到重要作用。下面将详细介绍感冒发热的几种诱发原因并提出几点家庭护理方法,为感冒发热患者的自我护理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一、引发感冒发热的原因
1.病毒或细菌感染
病毒与细菌感染为感冒发热的基本病因。其中,70%以上的感冒是由病毒感染引起,具体包括副流感病毒、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而细菌感染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细菌引发。
2.环境因素
季节交替、温差较大以及空气质量较差的环境更容易诱发感冒发热。主要是因为气温骤降时人们防寒措施不到位,身体遭受风邪侵袭,难以抵御时便会出现感冒发热;而空气质量较差时,人们吸入的病原体更多,患病的概率更大。
3.生活习惯
过度劳累、长期熬夜、久坐不动等不良生活习惯均为诱发感冒发热的重要因素。其中,过度劳累或者长期熬夜使得机体长时间处于运作状态,增加了身体的负荷,无法得到充足休息,导致机体功能紊乱,易被病毒或细菌感染;而久坐不动、不经常锻炼的人群,自身的免疫力较低,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逐渐降低,发生感冒发热的概率也随之增加。
4.营养状况
营养物质的吸收是保证机体正常功能、提高身体免疫力的主要渠道,而不良饮食习惯会导致人体营养摄入不均衡,缺乏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重要营养元素,降低身体对病毒与细菌的抵抗能力,进而导致感冒发热的发生。
二、感冒发热的家庭护理方法
1.体温监测
正常情况下,人体腋下体温在36-37℃之间,而感冒发热后人体温度逐渐上升,达到38.5℃后便为高热,患者体温越高,不适症状越明显,危险程度也越高。而加强体温监测能够准确掌握感冒发热者的体温变化,及时发现其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减少疾病对患者造成的伤害,加快症状的缓解,促进患者的康复。因此,日常生活中,每个家庭最好提前备好温度计(水银或电子体温计),一旦家庭成员出现感冒、发热、咳嗽等不适症状,立即使用温度计进行体温测量,并以每小时1次(婴幼儿每半小时1次)的频率持续监测,出现高热且难以缓解者应立即就医。
2.降温处理
降温处理是感冒发热的首要干预措施。家庭护理中常见的降温方法包括:①使用酒精或37℃左右的温水擦洗身体,尤其是腋窝、颈部、大腿根部等大血管集中分布区域,提高散热效果;②用毛巾包裹冰块置于额头、颈部、腋下等部位进行冰敷,避免冰块与皮肤的直接接触,防止冻伤;③对于温度超过38.5℃且物理降温效果不佳的患者,应遵循医嘱服用退烧药,用药后仍然无法降温者,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避免病情恶化。
3.环境管理
家庭成员感冒发热后,应当注意加强室内环境的管理,具体包括:每日早晨起床、午睡或夜晚睡觉前定时开窗通风,还可以使用酒精喷雾对空气进行消毒,尤其是患者房间,避免病菌大量堆积,降低病情加重及其他成员感染的风险;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借助空调、加湿器等设备合理调控室内温度(22℃左右)与湿度(55%-60%),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减少出汗,避免着凉。
4.饮食护理
感冒发热时合理调节患者的饮食结构十分关键。受疾病影响,人体的消化功能会有所减弱,导致食欲降低,此时应当尽量食用粥、面食等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减少肠胃负担;多吃水果蔬菜等食物,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膳食纤维等营养物质;避免食用生冷、油炸等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适当增加饮水频率,选择温水或淡盐水,补充水分,促进排汗。
5.其他护理方法
感冒发热期间,应当注意休养,每日早睡早起,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减少工作量,避免过度劳累;体温较高者应当适当减少衣物与被褥,加快散热,出汗后及时擦干身体并更换衣物;每日早晚使用淡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此外,提高自身疾病预防意识也十分重要,平时注意加强身体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降温或换季时应当及时增减衣物,做好防寒保暖工作,降低感冒发热的风险。
(鹿邑县人民医院发热门诊 王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