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干、口臭、口苦,听听中医怎么说
2023-2-26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口干、口臭、口苦在临床十分常见,可明显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害身心的健康。那么实际上三者的表现方式不同,在中医医学上三者所对应的病症也有些不同,那么症状是什么,又怎么解决呢?
一、口干
中医认为口干口渴的原因有:胃热炽盛,湿热郁蒸,水饮内停,肺燥津伤,阴虚火旺等。
胃热胃火旺的人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舌红苔黄燥;湿热郁蒸口渴,口渴但不想喝水,或饮而不多,伴胸胱痞满,纳呆,肢体倦怠,大便漕而不爽,舌苔呈黄腻状;水饮内停口渴,口干舌燥,腹满身重,舌淡胖有齿痕,苔滑或腻;肺燥津伤口渴,口渴咽干,鼻干唇燥,干咳无痰,肌肤干燥,大便干结,舌红苔薄而干;阴虚火旺口渴,口干咽燥,夜间尤甚,手足心热,潮热盗汗。
二、口苦
口苦的原因一般有胃热、胆气上溢、肝胆郁热;常见于胆囊炎、胆石症、胆汁反流等,肝胆湿热,肝火上炎等情况。
三、口臭
口臭,五脏六腑不调,气上胸膈。然脏腑气躁腐不同,蕴积胸膈之间,而生于热,冲发于口,故令臭也。脏腑功能失调,浊气上逆于口,发为口臭。
古言百病之作,率由土湿。《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性重浊黏滞,胃喜润恶燥,而脾喜燥恶湿,湿浊困脾,久蓄体内,脾气不能散精,运化乏力,多易阻滞气机,脾胃功能失调则易升降失常,气机逆乱。
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脾升胃降对气机的升降运动有着重要作用。若两者升降相因,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可共同促进消化吸收,气血化生,滋养四脏,充养全身,推动脏腑功能的运转。脾胃功能失调则易纳运失司,气血不和。脾主运化,胃主腐熟,脾胃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水谷精微吸收与排泄、纳新与吐故失衡,饮食物等水谷精微化生不彻底,积聚体内从而内生浊邪。脾胃功能失调则易燥湿不济,湿浊困脾。《脾胃论》言:“胃为脾之刚,脾乃胃之柔”。若脾胃功能失调,则脾胃燥湿失调,以致脾胃运化失司,中焦失衡,以使病生。
四、治疗
胃热炽盛需要清胃热,可以选用牛黄清胃丸、竹叶石膏汤;湿热郁蒸可以用藿香、佩兰、芦根代茶饮,清热化湿;水饮内停代表方为五苓散,健脾利水;肺燥津伤可以用清燥救肺汤,阴虚火旺可以用知柏地黄丸,滋阴降火。阴虚则常感口渴燥热,可用麦冬、石斛、菊花代茶饮。
肝火旺盛至口苦等情况,可用清利肝胆湿热的方药治疗,如小柴胡汤、温胆汤、龙胆泻肝汤等,亦可用茵陈、栀子代茶饮。
口臭者可服霍朴夏苓汤:藿香、厚朴、姜半夏、赤苓、杏仁、生薏薏米、白蔻仁、猪苓、淡豆豉、泽泻、通草。
口干、口臭、口苦之症,一定要对症治疗,及时纠正,保证身体健康。
(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中医科 伏思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