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的健康教育
2023-2-16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骨质疏松(osteoprosis)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代谢性骨病。其发病率高,50~60岁的人发病率21%,70~80岁的人发病率100%;随着年龄增加而发生率明显升高,女性绝经后雌激素分泌减少,引起骨中矿物质含量丢失而易发病。
主要症状:早期往往是乏力、腰背及四肢酸痛不适;随着疾病进展可出现疼痛、身长缩短驼背,甚至发生骨折等。
骨质疏松症的病因:骨质疏松症受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影响。先天因素指种族、性别、年龄及家族史;后天因素包括药物、疾病、营养及生活方式等。年老、女性绝经、男性性功能减退都是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原因。
易发生人群:身材瘦小,体重过轻,营养不均衡和吸烟饮酒及少活动的人.女性停经年龄越早,越易发病。
本症尤应重视早期的预防
1、饮食指导。
(1) 摄入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
(2)良好的营养均衡,牛奶及豆制品含钙较多,鱼肉禽蛋则蛋白质含量丰富;
(3)多吃蔬菜水果;
(4)吃少盐饮食---增加食盐的摄入会促进尿钙排泄。
2、进行合理有规律地运动---户外有氧运动和局部肌力训练,如步行、气功、太极拳等;坚持运动可以改善骨骼的血液供应,增加骨密度,并可增强和保持肌力,达到维持躯体关节的稳定性。通过运动刺激骨组织,增加血中睾酮和雌二醇的浓3、接受充足的阳光照射―增加日照和户外活动,使皮肤维生素D合成增加,有利于钙质的吸收。
4、日常生活行为指导: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禁烟戒酒,不喝咖啡和浓茶级碳酸饮料。
5、防止各种意外伤害,尤其是跌跤容易造成前臂及股骨等处的骨折。
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世界骨质疏松日定为每年10月20日,此前在1996年的时候,由英国国家骨质疏松学会创办,从1997年由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赞助和支持。其宗旨是为那些对骨质疏松症防治缺乏足够重视的政府和人民大众进行普及教育和信息传递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焦点信息。要进一步加强骨质疏松的宣传教育,使全社会认识到骨质疏松的普遍性和危害性,使广大的骨质疏松患者能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以便得到及时治疗,最大限度地减少骨质疏松对中老年人的危害。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 张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