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病理诊断”,您需要了解的几个常见问题
2023-4-24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病理”在临床医学上应用的历史悠久,它可以将人体病变组织在显微镜下放大数百倍,对疾病进行观察和诊断,从而帮助医生发现疾病并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同时,病理诊断也是医生决定采取何种治疗方法、选择何种治疗药物的重要依据之一。目前,病理诊断已经成为临床医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病理诊断是什么?
病理诊断就是对患者身体上病变组织进行取材、固定、脱水、包埋,然后在显微镜下通过对病变组织细胞结构的观察、形态学分类,并结合相关检查结果,对疾病做出明确的诊断。在疾病诊断过程中,病理医生需要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和经验,综合考虑患者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等进行综合判断,从而做出最终的诊断。在整个过程中病理医生要与临床医生密切配合。根据医学影像学检查结果,如 CT、 MRI等提示肿瘤存在时,医生需要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及临床症状等对疾病进行综合判断,从而为患者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例如当怀疑有乳腺癌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结果,再结合病理检查结果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患者是否患有乳腺癌。因此病理诊断对于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作用,是制定合理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二、病理诊断是临床医生的第一步吗?
病理科是临床医生的第一步,是临床医生诊断疾病、制定治疗方案、观察疗效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病理诊断是从病变组织中寻找与疾病相关的肿瘤成分,再利用这些肿瘤成分和疾病建立关系,进而得出正确的诊断结果。病理诊断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明确疾病性质,从而指导下一步治疗方案的选择。
病理诊断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检查技术和仪器的进步,病理诊断水平也会随之提高。病理医生需要不断学习、总结、思考、分析,并在临床实践中积累经验。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病理学作为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在不断地进步。病理科医生要了解疾病发展规律以及未来治疗方向,同时还要重视对患者的健康教育。
三、取病理组织的手段都有哪些呢?
除了最常见的手术切除标本以外,不严谨地分还有两大类的手段,第一类就是各种图像引导下的穿刺活检;另外就是内镜(纤维支气管镜/胃镜/肠镜)下的活检。
图像引导一般是CT或者超声,就是通过这些能看到身体内部的方式,通过穿刺针到达相应部位获取组织的方式;另外一类就是做胃镜等内镜检查的时候,发现了管腔内有新生物,直接通过钳取等手段获得组织。
在这里提醒一下门诊要取活检的患者,这些手段多少都算手术,需要在取活检前抽血化验(血常规/凝血功能以及输血前全套等检查)。
三、为什么取活检的过程很顺利,最后还是没有确诊呢?
活检的手段上一个问题已经解答了,除了手术切除或是部分地切除活检,其他的取活检的方式都是通过针来获取组织,而肿瘤又可以分为实质和间质,而只靠间质是没有办法明确肿瘤诊断的;
不准确的比方是,实质就是肿瘤细胞,就是祸根,而间质更像是长祸根的土壤。
取病理的时候,更像是捞鱼,假如池塘中有红色的鱼(肿瘤实质)也有黑色的鱼(肿瘤间质),那么一网子下去虽然捞到了鱼,但可能捞上来的是黑色的鱼,现有的手段下,能做的只有在安全的前提下只有多捞几下。
四、病理检查报告结果出来后,哪些内容需要保密?
1、病理报告的内容,包括疾病诊断、分期、组织学类型、细胞来源、大体形态(大小、颜色等)、病理诊断结论以及与治疗有关的情况,都应严格保密。患者或家属如果要查阅和复印病理报告,按照病历制度进行管理。
2、病理报告中涉及的所有资料均是保密的。包括:患者姓名(包括出生日期),性别,年龄,病历号,住院号(或门诊号),性别(男性或女性),患者姓名(或病历号),患者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包括电话号码和电子邮箱)。
3、病理报告中涉及的有关信息可以由病理科医生代为解释。
五、如何做出精准诊断?
通常情况下,肿瘤患者在确诊前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要通过病史、症状、体征、化验检查等初步判断是否患有某一种疾病,并且明确是哪一种疾病。
第二步:要进一步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特别是需要做影像学检查,如B超、 CT等进一步明确肿瘤的位置、大小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是否侵犯其他器官组织等。
第三步:要进行一系列的化验检查,如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肿瘤标志物等。
第四步:要通过实验室的病理学检查,即病理诊断。主要是对肿瘤进行形态学和组织学分类诊断,即确定肿瘤属于哪一种类型。
第五步:形态组织学无法明确诊断的,需要借助特殊染色后进行诊断。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对肿瘤组织进行标记物检查(免疫组化、分子检测等),从而明确病理诊断。
第六步:在病理科的医生的帮助下将病理学检查结果与临床医生的临床表现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相结合。
综上所述,病理诊断作为明确癌症患者病情的重要手段,对于整个治疗活动都有着重要参考意义,因此患者需要对此引起重视,积极配合医生接受病理诊断,谨遵医嘱接受治疗,在此过程中有任何疑问都需要与医护人员积极沟通,以便能够提高自身依从性,为缓解自身痛苦,提高自己生命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