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治疗顽固性呃逆
2023-4-29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呃逆又称膈肌痉挛,是由于膈肌、膈神经、迷走神经或中枢神经等受到刺激后引起一侧或双侧膈肌的阵发性痉挛,伴有吸气期声门突然关闭,从而发出短促响亮的特别声音的一种症状。轻者症状很快会自行消失,重者持续数小时、数星期、数月或更长时间。呃逆持续48h以上者称为难治性呃逆或顽固性呃逆(intractable hiccup,IH)。
呃逆持续不愈,可影响正常生活和休息,尤其对既往有心肺、胃肠及脑病变的患者影响更大,会导致呕吐、进食困难、消化道出血、换气异常,严重者脑部缺氧进而加重脑水肿,甚至危及生命。
临床导致呃逆的病因如下:1.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硬脑膜外、硬脑膜外血肿、脑挫裂伤等引起脑组织受压、脑组织水肿、颅高压,甚至脑缺氧等使脑干网状结构、延髓迷走神经核或膈神经核等呃逆反射弧的反射中枢受到激惹,从而引发呃逆。2.肿瘤:高位脊髓肿瘤、小脑、延髓以及脑室的肿瘤压迫或高颅压等对呃逆反射中枢的刺激。3.脑血管病:延髓海绵状血管瘤、延髓出血等因脑血管出血压迫或脑血栓形成或脑血管硬化等导致脑组织缺氧引起颅内高压刺激。4.感染及其他因素:颅内感染、肺部感染、胃肠病变、心脏疾病等均可引发呃逆;进食速度不当、进食刺激性食物、精神因素等均可引发呃逆;电解质紊乱可使神经纤维应激性增高引发呃逆。临床发现部分吞咽障碍患者使用持续性经鼻至胃管饲胃肠营养法(persistent naso-gastric tube feeding,PNG)可诱发呃逆。
呃逆的治疗应首先明确并去除引发或可能引发呃逆的各种因素,对于顽固性呃逆应在去除病因同时积极对症治疗,避免呃逆引发临床疾病的复杂化。多年临床经验发现PNG的呃逆患者,在拔出鼻饲管道、改用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法(intermittent oro-esophageal tube feeding,IOE) 代替进食,利于呃逆的控制,部分PNG患者更换IOE后呃逆消失。常用的对症处理方法如下:
1.深吸气后屏气法:深吸气后迅速用力屏气,然后缓缓呼气,无效时重复进行。通过屏气使血液中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压升高,反射性地兴奋延髓呼吸中枢,降低迷走神经的兴奋性从而干扰呃逆的反射活动。
2.按压双眼球法:患者闭目,将双手拇指置于患者双侧眼球上部,按同一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适度揉压眼球,直到呃逆停止,避免过度用力或压迫眼球中央损伤眼球。通过按压眼球反射性的调节迷走神经的兴奋性来控制呃逆。心脏病、青光眼、高度近视患者禁用。
3.按压眶上神经法:患者平卧位或坐位,双手拇指按压患者眶上神经出眶处,压力以患者能忍受为度,双手拇指交替旋转2~4min。通过按压眶上神经反射性地刺激三叉神经从而降低迷走神经的张力。
4.牵舌法:患者取仰卧位或半卧位,张口伸舌,用纱布裹住舌体前部,轻轻向外牵拉,以能忍受为度,每次用力牵拉持续 30s,然后松手使舌体复位,如此反复操作直至呃逆停止。通过牵拉下颌神经分支的舌神经,反射性地刺激三叉神经而降低迷走神经的张力。
5.神经阻滞: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顽固性呃逆,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药物扩散,阻断颈胸交感神经节前和节后纤维,抑制交感神经支配的组织器官的交感活动效应,干扰膈神经冲动,同时亦能调理下丘脑和植物神经功能,改善由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膈肌痉挛状态。膈神经阻滞治疗顽固性呃逆主要是通过阻断呃逆的反射弧,减低膈神经应激性,达到终止呃逆的目的,该方法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显著。
6.颈椎横突旁封闭疗法:在第3~5颈椎横突处注入一定浓度的局麻药,通过药物扩散使构成膈神经的第3~5颈神经前支受到阻滞,扰乱呃逆反射弧的形成,减弱膈肌运动,并增强该神经反射的自身调节能力,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7.体外膈肌起搏器治疗:体外膈肌起搏器对治疗顽固性呃逆具有一定的疗效,其机制是通过起搏器的电脉冲刺激胸锁乳突肌外缘的膈神经,干扰膈肌异常兴奋来恢复其正常的节律。
8.药物治疗:肌松药物、抗精神类药物、抗抑郁药物、抗癫痫药物、麻醉性药物、中枢兴奋药、抗胆碱药、镇吐药、抗肿瘤药华蟾素、碳酸酐酶抑制剂乙酰唑胺等可治疗呃逆,其机制各不相同。
9 .中医治疗:针灸、穴位注射、中药等可镇静安神、宽胸理气、疏肝解郁、健脾和胃等达到解呃止逆的作用。
10.手术治疗: 中枢顽固性呃逆采用保守治疗无效时,可采用左侧或右侧膈神经切断术。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 赵幸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