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你需要了解的几 个常见问题

2023-5-5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
0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又叫EB病毒感染(俗称“亲吻病”),此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秋冬为多。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主要由EB病毒原发感染所致的急性疾病,儿童和青少年容易得,临床上以发热、咽喉痛、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外周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形淋巴细胞为特征。本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主要是经口传播。在小儿潜伏期较短,约4-15天,大多为10天,青年期较长可达30-50天。

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相关知识吧!

临床表现

1.发热:绝大多数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

2.淋巴结肿大:90%以上的患者有淋巴结肿大,为本病的特征之一。

3.咽峡炎:80%以上患儿出现咽痛及咽峡炎症状。扁桃体充血、肿大,陷窝可见白色分泌物。

4.肝脾肿大:约有50%的病例可有肝脾肿大、肝区压痛。

5.眼睑水肿:50%病例可有眼睑水肿。

6.皮疹:皮疹的出现率约10%,并无定型;常见的皮疹呈泛发性,多在病程第4~10天出现。可为猩红热样、麻疹样、水疱样或荨麻疹样斑丘疹。

7.其他:患儿可能会出现神经症状,表现为脑膜炎、周围神经炎等,临床上可出现相应的症状。偶见心包炎、心肌炎、肾炎或肺炎。

传播途径

经口密切接触是本病的主要的传播途径,如亲吻、共用餐具、     咀嚼食物喂食婴儿;飞沫传播等。

传染源:EB病毒携带者和患者是本病的传染源。

治疗方法

1、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加强护理,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脾脏显著肿大时应避免剧烈运动,以防破裂。若出现继发细菌感染可使用抗生素。

2、高热患者可用退热剂。家长们应该注意观察患儿体温变化情况,当患儿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或患儿既往有抽搐史体温大于等于38摄氏度时,可予以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物理降温主要给患儿全身温水擦浴,脚部冰冷时可以温水泡脚10-15分钟,头部予以兵兵贴冷敷,防止过高热引起脑部缺氧。药物主要是根据患儿的病情,遵照医生的嘱托予以美林或者双氯芬酸栓用药。

3、咽痛患儿可给予生理盐水漱口或西瓜霜润喉片含服。对发热高、咽痛剧烈者,应注意咽部继发细菌感染,可做咽拭子培养,并使用抗生素。并发心肌炎、严重肝炎、溶血性贫血或因血小板减少合并有出血患儿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

4、抗病毒治疗更昔洛韦、干扰素早期治疗可缓解症状及减少口咽部排毒量,但对EB病毒潜伏感染无效。也可应用阿昔洛韦或EB病毒特异性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

注意事项

1、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大多表现为隐性或轻型感染,易误诊漏诊。症状类似普通感冒、扁桃体炎、流感。

2、避免大人亲吻孩子,勤洗手,注意口腔卫生。凡是有发热大于3天,扁桃体炎、咽炎或皮疹的患儿要及时就医,排除是否患有传单。

3、确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儿一定要避免剧烈运动,腹部碰撞等情况的发生,因为传单可能会有脾肿大,碰撞腹部时可引起脾破裂。

4、本病系自限性疾病,预后大多良好,自然病程约2~4周。少数恢复缓慢,可达数周至数月。患儿出院后半月到门诊复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观察有无复发的临床表现。

总的来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为自限性疾病,多可自愈,故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予以抗病毒、降温、保肝等治疗。肝脾肿大者,避免剧烈活动,以防内脏损伤。就目前临床来看,经过系统治疗,绝大多数预后良好。

(驻马店市广济医院普儿科 徐远幸)

责任编辑:安笑妍  一校:曲星  二校:徐琳琳 贾佳丽  三校:杨小玉  一审:赵曦  二审:梁如意  终审:郜静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