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肠息肉的科普知识
2023-5-3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凡从结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结肠息肉。也就是说肠息肉就是长在肠子里头的小疙瘩,它是生活、环境、遗传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而出现的结果。大多数息肉喜欢长在大肠,我们通常说的肠息肉指的就是大肠息肉,肠息肉大小不等,有的只是黄豆大小,如草莓大小。大肠息肉可能是良性的,也可能是恶性的;而且良性的大肠息肉也可能发展成为恶性的大肠息肉。
2. 肠息肉有症状吗?
息肉较小时,通常无明显不适。伴随着息肉的长大会逐渐出现腹痛、大便性状改变,如大便次数增多/减少、大便不成形、大便带血等情况。如肠息肉较大时还可导致肠梗阻,此时可伴有恶心、呕吐、腹部绞痛,以及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表现。
3.肠息肉有哪些类型?
1.肿瘤性息肉。也称“腺瘤性息肉”,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性腺瘤、锯齿状腺瘤。这类息肉有可能“癌变” 其中管状腺瘤最常见,占腺瘤的80%,多为有蒂、多发,好发部位以直肠、乙状结肠为主。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约为30%-50%。2.非肿瘤性息肉。包括错构瘤、增生性息肉和炎性息肉。一般不会“癌变”。
4.以下因素可能与肠息肉形成有关:
● 感染。炎性息肉与肠道慢性炎症有关。
● 年龄。肠息肉的患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
● 胚胎异常。幼年性息肉多为错构瘤。
● 生活习惯。低纤维、高蛋白、喜油炸饮食与肠息肉有关,而吸烟与腺瘤性息肉有密切关系。
● 遗传。如家族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与遗传有关。
5.肠息肉会癌变吗
并不是每个息肉都会癌变。
一般而言,我们会将肠道息肉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非肿瘤性的息肉一般不会发生癌变,主要包括幼年性息肉和炎性息肉。
幼年性息肉常见于幼儿,大多在10岁以下,常发生直肠内,呈圆球形,多为单发,病理特征为大小不等的潴留性囊腔,是一种错构瘤。
炎性息肉又称假性息肉,是大肠黏膜的溃疡在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及溃疡间黏膜下水肿,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渐隆起而形成。
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可分为3种类型,即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其中管状腺瘤最多见。
总之,我们要正确科学地认识,建议及时专科诊治,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并按医嘱定期复查结肠镜;同时积极调整饮食习惯和改变生活方式,戒烟酒、控制辛辣、油炸、油腻及刺激性食物,多摄入新鲜菜蔬瓜果、保持大便通畅且有规律;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及保持良好心情和心态。
(郑州市中心医院内镜中心 宋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