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解读新生儿黄疸

2023-5-1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
0

一、引言

新生儿黄疸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疾病,表现为新生儿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黄疸是由于新生儿体内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的,通常不会对新生儿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但在某些情况下需要及时治疗。本文将对新生儿黄疸的成因、症状、诊断、治疗和健康宣教进行详细科普。

二、成因

1.生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有关,包括胆红素生成相对较多、肝细胞摄取胆红素能力不足、血浆白蛋白联结胆红素的能力差以及胆红素排泄能力缺陷等。

2.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的原因包括红细胞增多症、溶血性疾病、感染、肝脏疾病、遗传性疾病以及药物或母乳性黄疸等。

三、症状

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

1.黄疸色泽:轻者呈浅花色,重者颜色较深,但皮肤红润,黄里透红。

2.黄疸部位:多见于面、颈、巩膜、躯干及四肢近端,一般不过肘膝。

3.新生儿一般情况良好,无贫血,肝脾不肿大,肝功能正常,不发生核黄疸。

4.早产儿生理性黄疸较足月儿多见,可略延迟1~2天出现,黄疸程度较重,消退也较迟,可延至2~4周。

5.病理性黄疸还可能引起其他症状,例如嗜睡、厌食、哭闹不安、呼吸困难等。在严重病例中,可出现核黄疸,表现为抽搐、角弓反张等症状。如果新生儿出现这些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四、诊断方法

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诊断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肉眼观察:观察新生儿的皮肤和眼白部分是否黄染。如果比其他新生儿黄或者比前一天观察到的黄,则有可能存在黄疸。

2.抽血化验:检查肝功能,查看血清结合胆红素和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的水平。如果数值升高,可以判定为黄疸,同时也可以判断黄疸的轻重。

3.经皮黄疸仪检测:在皮肤上测定得到一个数值,用这个数值来评估血液中胆红素的水平,数值越高说明黄疸越重。这种方法相对无创无痛,结果简便迅速。

4.其他检查:根据需要,医生可能会进行血型鉴定、红细胞计数、肝功能检查等其他检查,以排除病理性黄疸的可能原因。

五、临床治疗方法

1.光照疗法: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将新生儿卧于光疗箱中,双眼及睾丸用黑布遮盖,用单光或双光照射,持续24至48小时,胆红素下降到7毫克/公升以下即可停止治疗。

2.换血疗法:换血能有效地降低胆红素,换出已致敏的红细胞和减轻贫血。但换血需要一定的条件,亦可产生一些不良反应,故应严格掌握指征。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人群为重症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

3.药物疗法:供应白蛋白,纠正代谢性酸中毒,肝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静脉使用免疫球蛋白。也可以采用金属卟啉类药物对血红素转换进行抑制,同时将胆红素的形成进行减少,进而加强其摄取、排泄以及光破坏效果,与此同时还能缓解治疗后产生的副作用。

六、新生儿黄疸的健康宣教主要包括

1.了解黄疸的基本知识:向家长介绍新生儿黄疸的成因、症状、分类等知识,帮助他们正确理解黄疸,避免不必要的恐慌。

2.观察黄疸变化:指导家长学会观察新生儿的黄疸变化情况,如黄疸出现的时间、部位、程度等,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3.喂养指导:提倡母乳喂养,按需哺乳,保证新生儿摄入足够的营养。若母乳不足,可适当添加配方奶。

4.晒太阳: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让新生儿适当晒太阳,有助于降低黄疸程度。但应注意避免强烈阳光直射,以免晒伤。

5.定期复查:建议家长在新生儿出生后的几天内密切观察黄疸情况,并按照医生建议进行黄疸复查。

6.及时就医:若新生儿黄疸持续不退或加重,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发热、拒食、哭闹等),应尽快就医。

七、总结与展望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疾病之一,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对新生儿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如溶血性黄疸和核黄疸等,需要及时治疗以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目前,光照疗法和换血疗法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主要方法,药物治疗和母乳喂养指导等辅助治疗措施也有助于病情的控制和管理。未来,随着对新生儿黄疸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和治疗方法的不断创新和完善,我们有信心为更多患有新生儿黄疸的宝宝提供更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案。

(商水县人民医院儿科/新生儿科 华素珍)

责任编辑:安笑妍  一校:曲星  二校:徐琳琳 贾佳丽  三校:杨小玉  一审:赵曦  二审:梁如意  终审:郜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