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与老龄化

2023-5-1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骨质疏松症作为老龄化过程中常见的骨骼疾病,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和骨强度降低为特征的疾病,导致骨折风险显著增加。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主要与老龄化有关,多见于70岁以上的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骨代谢发生明显变化,骨形成减少、骨吸收增加,导致骨量逐渐减少。

一、骨质疏松的定义与症状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主要与老龄化有关,尤其多见于7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我国,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已成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1.  定义

骨质疏松症是指骨密度降低,骨微观结构发生破坏,导致骨强度下降,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疾病。骨密度是指骨骼中钙盐和磷酸盐等矿物质的密度,是衡量骨骼健康的重要指标。

2.  症状

骨质疏松症的初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因此被称为“寂静的杀手”。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1)疼痛:骨质疏松症患者可出现腰背、四肢、关节等部位的疼痛,疼痛程度不一,严重时影响日常生活。

(2)骨折:由于骨密度降低,骨骼强度下降,患者在轻微的外力作用下即可发生骨折。骨折好发于脊柱、髋部、手腕等部位。

(3)身长缩短、驼背:骨质疏松症导致骨量减少,骨骼长度缩短,背部弯曲,形成驼背。

(4)神经系统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四肢麻木、无力、行走不稳等。

二、骨质疏松的原因

1.  钙质摄入不足: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对钙的吸收能力减弱,若长期钙摄入不足,容易导致骨质疏松。

2.  活性维生素D缺乏:活性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和利用,缺乏会导致钙流失。

3.  女性激素水平下降: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大幅下降,影响钙的吸收和骨密度维持。

4.  遗传因素:家族遗传因素影响骨密度和骨折风险。

5.  生活方式:缺乏运动、吸烟、过量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加速钙流失。

三、骨质疏松的诊断与治疗

1.  诊断:一般通过骨密度测定、X光片、骨代谢生化标志物检验等方法可以确诊骨质疏松。

2.  治疗:骨质疏松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康复锻炼等。

     -  药物治疗:可遵医嘱服用钙剂、活性维生素D、骨代谢调节剂等药物。

     -  生活方式调整:建议增加钙质摄入、适当户外运动、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

     -  康复锻炼:针对性地进行腰背部及下肢肌肉力量训练、平衡训练等,提高身体素质。

四、骨质疏松的预防

1.  充足钙质摄入:保证每天摄入足够的钙,可通过食物(如牛奶、豆腐、绿叶蔬菜等)或钙剂补充。

2.  保持适量运动:增加户外运动,提高骨强度,适当多晒太阳。

3.  活性维生素D补充:定期检测血钙水平,根据医生建议补充活性维生素D。

4.  改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均衡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

5.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及时发现并干预骨质疏松症。

结语:骨质疏松症与老龄化密切相关,随着年龄增长,骨密度逐渐下降,骨折风险增加。通过科普本文,我们希望广大读者能更好地了解骨质疏松的症状、原因和预防方法,积极应对老龄化带来的骨骼健康挑战。同时,患者应遵循医嘱,科学治疗骨质疏松症,提高生活质量。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 曹争明)

责任编辑:星星  一校:曲星  二校:徐琳琳 贾佳丽  三校:杨小玉  一审:赵曦  二审:梁如意  终审:郜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