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离胆囊癌还有多远

2023-6-17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
0

年年体检,图的是自己安心,家人放心,然而当苦苦等来的体检报告中,胆囊项目上赫然出现了“息肉”二字时,顿时头皮一麻,激灵灵打了个冷颤,而其中的“息肉”到底是什么?会变成癌吗?下面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胆囊息肉的那些事!

什么是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实际上是一个很笼统的说辞,是一种医学形态学描述,准确的名称应该是胆囊息肉样病变。泛指胆囊壁向囊腔内突起的病变,其形态表现为局限性隆起,可为单个或多个。

从病理学角度,可将胆囊息肉分为:

1、非肿瘤性: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和腺肌性息肉增生等,一般不会恶变。

2、肿瘤性:腺瘤、腺癌血管瘤和平滑肌瘤等,以腺瘤多见。腺瘤表面可有破溃出血、坏死、感染等。

恶性胆囊息肉最可怕的是前期几乎没啥症状!

胆囊息肉大部分是体检时由B超检查发现,基本患者没有任何不舒服的表现,但少数患者也可能有上腹部或剑突下不适、腹痛、右肩背放射痛、消化不良等症状。一旦没有及时得到治疗,病情的恶化速度非常快!直接可以发展成为胆囊癌!

要知道,胆囊癌因恶性程度高、转移早、进展快被称为癌症中的“王中王”,5年生存率仅为5%左右!也就是说在20个患者中仅有1个生存期超过5年!这与我国肿瘤的总体5年生存率为30%-40%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能否直接判断胆囊息肉的性质?

目前的超声检查只能发现胆囊息肉,但并不能确定息肉的属性。临床一般会通过观察以下项指标来初步判断息肉的“好”与“坏”:

1、息肉的大小:直径<1厘米,多为良性;直径> 1厘米,恶变风险加大。

2、息肉的数目、形态:多发、基底小、形态规则的息肉多为良性;形态不规则的息肉易癌变。

3、年龄:在胆囊息肉患者中胆囊腺瘤及胆囊癌的平均年龄明显要比非肿瘤性息肉的患者大。

4、伴随临床症状:良性病变的临床症状比较轻或者不明显;恶性的胆囊息肉更倾向于存在明显的伴随临床症状。

   发现胆囊息肉,我们是否要一刀切?

   既然部分胆囊息肉具有肿瘤性质,且无法直接判断其性质,那么为了安全起见,我们是否应该“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一刀切”了之?

   非也。

   发现胆囊息肉,我们一般遵循的处理原则是:

   1、随访观察:

对于具有以下特征的胆囊息肉,可以暂且“放过”,不考虑手术治疗:①没有临床症状;②息肉直径小于5mm;③有细蒂的多发性息肉;④无胆囊结石;⑤胆囊功能良好。

   但应清淡饮食,避免肥胖,戒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每隔3—6个月复查腹部B超,以密切观察息肉有无变化。

   2、手术治疗

对于具有以下特征的胆囊息肉,手术是最确切的治疗手段:①单发直径> 1cm的胆囊息肉;②年龄大于50岁;③观察发现息肉迅速增长;④腺瘤样息肉或者基底宽大;⑤息肉位于胆囊颈;⑥息肉合并胆囊结石或胆囊增厚。

预防

1、干饭要规律、早餐要吃好

规律饮食、吃好早餐对胆囊息肉患者极其重要。人体内肝脏主管分泌胆汁,分泌的胆汁存储入胆囊内,而胆汁的功能主要是消化油性食物。

如果不吃早餐,则晚上分泌的胆汁利用不上,存留于胆囊内,胆汁在胆囊内滞留时间过长,同样会刺激胆囊形成胆囊息肉或使原来的息肉增大、增多。所以再忙也要吃早饭啊!

2、低胆固醇饮食

胆固醇摄入过多,可加重肝胆的代谢、清理负担,并引起多余的胆固醇在胆囊壁结晶、积聚和沉淀,从而形成息肉。

特别是胆囊息肉患者应降低胆固醇摄入量,尤其是晚上,应避免进食高胆固醇类食品如:鸡蛋、肥肉、海鲜、无鳞鱼类、动物内脏等食品。

3、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注意劳逸结合,加强体力活动、控制体重。

总的来说,不管胆囊息肉是真还是假,我们需要做的是正视它、面对它、治疗它!这样才能避免更大悲剧的发生呦!

(民权县王庄寨镇卫生院内科 朱景军)

责任编辑:刘洋  一校:曲星  二校:徐琳琳 贾佳丽  三校:杨小玉  一审:赵曦  二审:梁如意  终审:郜静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