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卧位通气护理要点有哪些
2023-7-20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俯卧位通气是指指导患者采取俯卧位的体位进行机械通气的一种方法,该通气方法主要适用于重症肺部疾病,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疾病的患者,其一般经高强度的呼吸机支持仍不能维持正常人体所需要的氧合。由于俯卧位通气技术的实施较为复杂,对整个操作流程及护理工作都有严格的要求,因此在俯卧位通气中应采取高效护理干预配合操作,以此保障通气效果。
一、俯卧位通气前护理
1. 物品准备
提前将俯卧位通气中需要使用的物品准备好,包括翻身枕、硅酮胶敷料、3M液体敷料等。
2. 皮肤准备
对患者处于俯卧位状态时受压部位提前进行清洁,包括双下肢、胸部、脸部以及腹部,清洁完成后于患者脸颊部、双膝、胸部喷3M液体敷料,反复三次以上,在此过程中避免将敷料喷入患者眼睛内。之后将硅酮胶敷料贴于患者胸部、双膝以及两侧脸颊。
3. 管路准备
检查管路长度、通畅度,进行固定处理,避免在体位调整时出现导管受压、扭曲等情况。
4. 心理护理
部分患者对俯卧位通气的了解较少,在进行俯卧位通气时容易产生害怕、担忧等心理,降低依从性。对此可增加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向其讲解俯卧位通气的操作流程以及必要性等,并采取安抚、引导等方式帮助患者保持情绪稳定。
二、俯卧位通气中护理
1. 翻身护理
将一次性尿垫放置于患者身前,使吸水面朝向其会阴部位。将适合俯卧位高度的垫枕置于患者胸部,枕垫上缘平锁骨。覆盖清洁床单,对床单前后左右的距离进行评估,确保其距离合适。操作者有5名,患者头端应有一名操作者,左右肩部各一名操作者,左右臀部各一位操作者。在进行翻身时,应从左右两侧分别向内卷紧覆盖的清洁床单,在此过程中应注意卷紧的床单应固定胸部垫枕的位置,若卷紧后垫枕依旧出现左右移动的情况应重新卷紧,以此避免体位转变为俯卧位后垫枕出现移位的情况,导致因垫枕摆放部位不佳,而无法抬高患者胸部,造成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管受压。体外膜肺氧合管路及胸腔闭式引流管等无需卷入床单内,应确定导管长度是否能够支持患者体位移动。再次确认翻身方向对有颈部静脉导管的患者在翻身时应以导管顺位为主要方向,跟随头端操作者指令向左或向右移动患者,顺势调整为90°卧位,在调整体位后,左右肩部操作者应保持患者处于90°卧位左右,臀部操作者上下更换手部位置后应协助患者固定体位。之后将患者转变为俯卧位,头端操作者应当患者脸部向一侧偏转,并将棉垫或纱布垫轻放置于患者脸部。检查气管切管、气管插管是否出现受压或移位的情况,检查患者头部、颈部的水平高度以及舒适度,避免出现牵拉等情况。
2. 体位护理
在调整为俯卧位后对软枕位置进行检查,确认其是否出现移位情况。由于俯卧位状态下患者颜面部处于低垂位置,长时间受压容易导致颜面部水肿,对此可将患者头部垫高至20°-30°,可使用软枕或马蹄形枕头,使面部悬空。患者双手可调整为平行于身体两侧或头部两侧。
三、俯卧位通气后护理
1. 管道护理
对行人工气道及呼吸机管路者应做好呼吸道内分泌物清洁处理,确保患者呼吸道保持通畅,可采取由外向内的背部轻扣等方式清理气道内分泌物,避免分泌物从患者气道、口鼻腔内流出,引发误吸等情况。并注意定时倾倒呼吸机管路中的冷凝水;对有引流管的患者在调整俯卧位后,应重新开放各引流管并进行固定处理,对引流情况持续观察,包括引流速度、引流液颜色、性状等。对有静脉通道的患者为便于观察可选择留置静脉通道等方式进行补液。
2. 皮肤护理
对患者受压耐受程度进行评估,定时对患者头部、上肢部位、足部进行调整。对长期进行PPV的患者,为避免患者面部出现水肿,应将其头部垫高15°,并将眼部空出,避免长期受压导致眼压升高或引发出血。
综上,在俯卧位通气护理中应注意保护患者关节等受压部位,做好管道维护,避免出现管道受压、扭曲等情况。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 贺丽 王英 简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