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内骨折的症状及治疗
2023-9-11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关节内骨折是指发生在关节腔内,波及关节面的骨折。这种类型的骨折可能会导致关节面受损,治疗不当可能会影响关节功能。对于关节内骨折,一般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评估,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一、关节内骨折的症状
关节内骨折的症状主要包括疼痛、肿胀、关节活动时受限等,并且可能有皮下瘀血。具体来说,患者在受伤后会出现关节部位的疼痛和压痛,关节周围可能肿胀,导致关节活动受限。此外,患者在尝试活动关节时可能会感到僵硬和无力,可能会出现关节不稳定的情况。在严重的情况下,关节内骨折可能会导致关节变形或畸形,或者在关节活动时出现骨擦音或骨擦感。同时,在早期和晚期也会分别出现不同的并发症。
1.早期并发症
(1)休克:严重损伤,骨折引起大出血或重要器官损伤所致。
(2)脂肪栓塞综合征:发生于成人,是由于骨折处骸腔内血肿张力过大破坏,脂肪滴进入破裂的静脉窦内,可引起肺、脑脂肪栓塞。
(3)重要内脏器官损伤:①肝、脾破裂。②胸肺损伤。②膀胱和尿道损伤。肠损伤。
(4)重要周围组织损伤:
①重要血管损伤:较多见的有股骨髁上骨折的远端致腘动脉损伤,胫骨上段骨折可损伤胫前或胫后动脉,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远端致肱动脉损伤。
②周围神经损伤:特别是在神经与其骨紧密相邻的部位,如肱骨中、下1/3交界处骨折极易损伤紧桡神经,腓骨颈骨折易损伤腓总神经。
③脊髓损伤:为脊柱骨折和脱位的严重并发症,多见于脊柱颈段和胸腰段,可出现截瘫。
2.晚期并发症
(l)坠积性肺炎:多发生于因骨折长期卧床不起的患者,特别是年老体弱和伴有慢性病的患者,有时可因此而危及患者生命,应鼓励患者及早下床活动。
(2)褥疮:严重骨折后患者长期卧床不起,身体骨突起处受压,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易形成褥疮。常见部位有骶骨部、髋部、足跟部。
(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多见于骨盆骨折或下肢骨折,下肢长时间制动,静脉血回流缓慢,加之损伤所致血液高凝状态,易发生血栓形成。应加强活动锻炼,预防其发生。
(4)感染:开放性骨折特别是污染较重或伴有较严重的软组织损伤者,若清创不彻底,坏死组织残留或软组织覆盖不佳,可能发生感染。处理不当可致化脓性骨髓炎。
(5)损伤性骨化:又称骨化性肌炎。由于关节扭伤、脱位或关节附近骨折,骨膜剥离形成骨膜下血肿,处理不当使血肿扩大,机化并在关节附近软组织内广泛骨化,造成严重关节活动功能障碍。特别多见于肘关节。
(6)损伤性关节炎:关节内骨折,关节面遭到破坏,又未能准确复位,骨愈合后使关节面不平整,长期磨损易引起创伤性关节炎,致使关节活动时出现疼痛。
(7)关节僵硬:患肢长时间固定,静脉和淋巴回流不畅,关节周围组织中浆液纤维性渗出和纤维蛋白沉积.发生纤维粘连.并伴有关节变和周围肌挛缩,致使关节活动障碍。这是骨折和关节损伤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及时拆除固定和积极进行功能锻炼是预防和治疗关节僵硬的有效方法。
(8)急性骨萎缩:即损伤所致关节附近的病性骨质疏松,亦称反射性交感神经性骨营养不良, 好发于手、足骨折后,典型症状是疼痛和血管舒缩紊乱。
(9)缺血性骨坏死:骨折使某一骨折段的血液供应被破坏,而发生该骨折段缺血性坏死。一般股骨头比较多见,其次是肱骨头、距骨、腕舟骨等。
二、关节内骨折的治疗
关节内骨折的治疗目标是恢复关节的稳定性和活动性,预防创伤性关节退变,并避免关节僵硬的发生。治疗方法根据骨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对于稳定性较好的关节内骨折,可以选择保守治疗,如石膏固定、药物治疗等。保守治疗可以促进骨折的愈合和关节功能的恢复,但可能需要较长时间。
对于错位明显或稳定性较差的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可能是更好的选择。手术治疗可以通过切开或内固定等方式,使骨折部位正确复位,并使用钢板、螺钉等器械进行固定。这样可以更快地恢复关节的稳定性和活动性,但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
此外,无论采取何种治疗方法,医生通常会建议使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疼痛和肿胀,如非甾体抗炎药、止痛药等。同时,在康复期间,患者需要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和康复训练,以促进骨折的恢复和关节功能的恢复。
总之,关节内骨折的治疗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商水县谭庄镇中心卫生院外科 郝玮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