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逆的健康科普知识

2023-9-13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
0

呃逆,俗称打嗝,临床上非常常见,是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要表现的病症。西医称为膈肌痉挛。一般分为生理和病理两种情况,若为时短暂,无持续或反复发作,多为生理现象,可自愈;若持续时间在48h以上,则为顽固性呃逆,属病理状态,需干预治疗。

一、顽固性呃逆的病因病机

西医上病因大致分为4类:中枢性、外周反射性、精神性和代谢障碍性。

1.中枢性病变

中枢性即颅内病变,如脑血管疾病、脑肿瘤和脑水肿等波及延髓,导致频繁呃逆。

2.外周反射性

外周反射性常见于胃肠道、腹膜、胸膜和膈等部位发生病变,刺激迷走神经与膈神经而发生呃逆。

3.精神性因素

精神性因素常见于癔症患者,多由精神刺激或不良暗示引起。

4.代谢障碍性

代谢障碍性呃逆,多由电解质紊乱导致,低钠可导致参与呃逆发生的膈肌、肋间肌等一组肌群的肌细胞动作电位发生异常,并通过兴奋-收缩耦联,表现出异常收缩运动;低血钙可使神经纤维和骨骼肌的应激性增高;低镁血症可促使钙离子过度内流,使肌张力增高并导致神经细胞的应激性增高,而导致呃逆。

二、中医将呃逆的病因病机总结为

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正气虚弱等,其病位在胃膈,与肺肝肾密切相关。其发病机制离不开“胃气上逆动膈”,因此其基本治疗原则为“和胃降逆”。

三、顽固性呃逆的治疗

持续性呃逆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出现进食障碍,睡眠障碍,进食受阻等。

1.西医治疗

目前,西医治疗本病多采用镇静剂、促胃动力药等,但临床应用和治疗效果均有其局限性,疗效欠佳。

2.针刺治疗

针刺关元、中脘、膈俞、内关和足三里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显著,并根据辨证适当加穴,结合相应补泻手法,可实现个体化差异,改善呃逆病证,兼治标本,安全性较高,不会造成不良反应。综上,针灸疗法治疗顽固性呃逆被认可度越来越高,因为其疗效显著,复发率低,而且操作简单,无不良反应,费用低,在临床中容易接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3.利多卡因治疗

以2%利多卡因为基础药物,分别采取穴位注射和口服的方式,因利多卡因为局部麻醉药物,能有效调节植物神经,反馈性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使膈神经由兴奋转为抑制或直接使膈神经受抑制,其治疗呃逆的机制可能与影响细胞Na+-K+泵的转运,进而影响迷走神经、膈神经兴奋性,缓解膈肌的阵发性痉挛有关

4.其他治疗

吸气屏气法、饮水法、棉签摩鼻法、摩腭法、按压双眼球法、颈动脉窦压迫疗法和牵舌法等,这些简单易行的方法也可不同程度地改善呃逆症状。

总之,呃逆是临床上一个常见病症,当呃逆持续时间长,发展成顽固性呃逆时,应予以重视,否则会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降低生活质量,甚至会增加患者心理负担导致焦虑抑郁等,所以要及时寻找病因并进行干预治疗。

(河南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 张敏)

责任编辑:星星  一校:曲星  二校:徐琳琳 贾佳丽  三校:杨小玉  一审:赵曦  二审:梁如意  终审:郜静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