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养生之葫芦灸

2023-9-12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
0

“热不进则寒不出”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说法,其含义是当身体的热气不能进入体内,则体内的寒气也无法排出。艾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其作用机理是借助艾叶的温通作用,激发和推动机体阳气的升发和运行,从而达到疏通经络,温经散寒,扶阳固脱,调和气血的作用。常见艾灸方法有:艾条灸、艾箱灸、艾炷灸等。本文,笔者将给大家介绍一种特殊的中医外治疗法--葫芦灸。

什么是葫芦灸

葫芦自身是中药,其味甘、性平,其蔓、须、叶、花、子、壳均可入药,不得不说葫芦全身都是宝。且葫芦符合中医“遇土则生,遇火则灭,质如木,色如金,盛于水,五行俱全”的中医属性,不仅可以调和阴阳、平衡五行,还可以起到生发阳气、滋润脏腑、调经理气等作用。葫芦谐音“福禄”,寓意吉祥多福,人称“宝葫芦”,葫芦灸谐音“福寿灸”,是在传统艾灸工具基础上改良而来,其独特的外形结构使得艾温循环。因此,素有“外显太极之象,内聚阴阳二气”的说法。

葫芦灸作为灸法治疗中的一种,其特点在于:弥补针、药之不及。《灵枢·官能》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亦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充分说明灸疗的特殊性,及其在保健方面的重要地位。

葫芦灸的益处

 

小葫芦大作用,相比较于传统的艾箱灸,葫芦灸聚热能力更好,渗透力更强。葫芦上下由两个圆体组成,相互连接,形成一体,这种形态被视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象征,与道家阴阳学说之间存在深厚的联系,符合人体磁场。当进行葫芦灸时,只需躺下闭目养神,放松身心,不用担忧烫伤皮肤。此外,闭目养神还有助于减少外界干扰,使患者能够更好地感受灸法的温热作用,从而更好地发挥葫芦灸的治疗效果。

健脾和胃,升清降浊。对于胃痛、胃胀、胃酸过多等肠胃问题,葫芦灸可以起到温中散寒、疏肝和胃的作用,缓解肠胃不适。

葫芦灸的温热作用可以调理冲任,温补下元,促进患者的肾脏和膀胱的气血运行,有助于缓解尿频尿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肾虚症状。

理气活血,通经活络。如放松肌肉、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促进血液循环、舒缓关节疼痛等。

祛邪扶正,延年益寿。通过温热作用激发人体的正气,增强机体免疫力,达到抵御外邪、预防疾病的目的。同时,葫芦灸还可以促进机体排邪,缓解疾病症状,使身体恢复健康。

葫芦灸的适宜人群

脾肾阳虚、寒湿内盛及寒凝血瘀,经脉不通引起的妇科疾病患者(如妇女月经不调、痛经、盆腔炎症、子宫肌瘤、产后恶露不止等);男科疾患者(如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性功能障碍等);胃痛、失眠、头痛、便秘等人群;中气不足及更年期妇女(如颜面早衰、浑身无力、精神倦怠、自汗、失眠多梦、四肢厥冷等);免疫力低下属阳虚体质的亚健康人群。

葫芦灸虽然适应证广泛,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接受葫芦灸的治疗,应提前咨询医生或专业人士的建议。

葫芦灸的注意事项

灸前灸后应多喝水,艾灸性热,可加速新陈代谢和体液循环,导致体内水分丢失,应适当补充温开水为宜;有创伤部位和皮肤病处不能艾灸;孕妇不宜施灸;经期不能施灸;施灸部位注意保暖,3小时后方可洗澡;有严重心血管疾病、体质特别虚弱者禁用。

一般情况,葫芦灸的时长和次数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和艾灸后的反应因人而异。在进行操作时,操作者可用手去感知葫芦体的温度,及时询问患者的感觉,通过底座调节艾灸温度,避免烫伤皮肤,并保障葫芦灸的效果。

葫芦灸后的调养

忌大怒、大劳、大饥、大饱、受热、冒寒;饮食方面应忌食生冷,宜食清淡养胃的食物为主;不宜过度饮酒,避免至生痰涎,出现阴滞病气;注意生活起居要有规律;宜情志调养,入室内静卧,远人事,远色欲、平心定气,凡百惧要宽解;不宜吹凉风,忌食辛辣刺激之物。

葫芦灸的作用

葫芦灸可作为二十四节气灸,起到通调阴阳,保健强身的作用。三伏灸深度排湿排寒,驱逐病邪;三九灸保温藏阳,提高免疫力。一年四季坚持艾灸,则透诸经而除百病。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 夏利敏)

责任编辑:星星  一校:曲星  二校:徐琳琳 贾佳丽  三校:杨小玉  一审:赵曦  二审:梁如意  终审:郜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