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中医调养效果佳

2023-10-7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
0

分娩后更是女性尤其需要调养的时期。中医上说:“产后忧惊劳倦,气血暴虚,诸症乘虚而入。”也就是说,女性产后气血虚弱,调理不好,容易导致产后缺乳不够、产后发烧、产后便秘、产后身体疼痛等。今天,和大家一起来说说产后中医调养。

乳汁不畅

中医经络、脏腑学说认为,乳头属肝、乳房属胃,产后哺乳,需要以脾胃产生源源不断的气血为基础、肝气通畅为条件,所以,应该保持营养的饮食、舒畅的心情,乳汁不足或不畅,可以通过刺激相应经脉的穴位得到调理,如按揉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少泽等,必要时则可采取中药药膳、中药汤剂等治疗。

产后身痛

产后营血亏虚、经脉失养或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稽留关节、经络所致,常见病因有血虚、风寒、血瘀、肾虚等。根据疼痛的部位、程度、性质等等,在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可有效通过中药、艾灸等方法治疗。

产后便秘

中医理论认为,生产过程耗气伤血,流失大量津液,导致肠燥津枯、大便不通,因此,产后便秘的情况较为多见,便秘会毒素堆积、引发一系列问题,古人认为“大便难”是产后三大病之一。中医针灸可以有效增强肠道蠕动、促进排便,并且不需要服用药物、不影响哺乳,其可作为产后便秘的理想治疗方式,适当配合中药内服、外用等方式,可相得益彰。

产后汗证

出汗是人体正常生理现象,但中医认为,汗液的过度外泄是一种病理现象,包括涔涔汗出、持续不止者,称为“自汗”,及寐中汗出湿衣、醒来即止者,称为“盗汗”,在产后均较为多见。现代医学认为,汗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和氯化钠,中医理论认为,“汗血同源”“汗为心之液”,过度汗出会造成神疲乏力、眠差多梦、口燥咽干、食欲不振等,轻则影响生活质量、重则危害健康,产后更是如此。产后汗证主要由产后耗气伤血引起,气虚阳气不固,阴虚内热迫汗外出,治疗上,轻则可使用沙参、麦冬、五味子等中药材进行食补,重则应在中医医师的指导下,使用中药治疗。

恶露不尽

产后超过4-6周仍有恶露排出,称为恶露不尽,如出血时间长,可能导致出血量大、腹痛、发热等症状,甚至引起贫血、感染、休克等。在现代医学对症治疗、静脉补液、输血、抗感染的基础上,中医理论认为,恶露不尽可能的原因包括气虚、血热、血瘀等,针对这些病因病机,均可采取相关中医治疗,常用的中药方剂包括补中益气汤、保阴煎、丹栀逍遥散、四物汤等等。

目前,产后中医调理较为流行,相关的产品、服务层出不穷,但应根据自身体质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最好是在专业中医医生的指导下,采取适合自己的产后中医调理。

(汝州市人民医院妇产科 陈欣欣)

 

责任编辑:星星  一校:曲星  二校:徐琳琳 贾佳丽  三校:杨小玉  一审:赵曦  二审:梁如意  终审:郜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