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该如何应对

2023-10-9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
0

带状疱疹,俗称“蛇串疮”,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其主要特点为簇集水泡,沿一侧周围神经作群集带状分布,伴有明显神经痛。初次感染表现为水痘,以后病毒可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免疫功能减弱可诱发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再度活动,生长繁殖,沿周围神经波及皮肤,发生带状疱疹。带状疱疹患者一般可获得对该病毒的终生免疫。但亦有反复多次发作者,主要为免疫缺陷者。

一、带状疱疹的症状

1.全身症状:患者发病前可有轻度乏力、低热、纳差等全身症状。

患处皮肤自觉灼热感或者神经痛,触之有明显的痛觉敏感,持续1~3天,亦可无前驱症状即发疹。好发部位依次为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患处常首先出现潮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继之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可在发病前或伴随皮损出现,老年患者常较为剧烈。病程一般2~4周,水疱干涸、结痂脱落后留有暂时性淡红斑或色素沉着。

2.特殊表现:

(1)眼带状疱疹:系病毒侵犯三叉神经眼支,多见于老年人,疼痛剧烈,可累及角膜形成溃疡性角膜炎。

(2)耳带状疱疹:系病毒侵犯面神经及听神经所致,表现为外耳道或鼓膜疱疹。膝状神经节受累同时侵犯面神经的运动和感觉神经纤维时,可出现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征,称为亨特氏综合征。

(3)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带状疱疹常伴有神经痛,在发疹前、发疹时以及皮损痊愈后均可发生,但多在皮损完全消退后或者1个月内消失,少数患者神经痛可持续超过1个月,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4)其他不典型带状疱疹:与患者机体抵抗力差异有关,可表现为顿挫型(不出现皮损仅有神经痛)、不全型(仅出现红斑、丘疹而不发生水疱即消退)、大疱型、出血型、坏疽型和泛发型(同时累及2个以上神经节产生对侧或同侧多个区域皮损);病毒偶可经血液播散产生广泛性水痘样疹并侵犯肺和脑等器官,称为播散型带状疱疹。

二、带状疱疹的病因

系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此病毒一般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元中。当机体抵抗力低下或劳累、感染、感冒时,病毒可再次生长繁殖,并沿神经纤维移至皮肤,使受侵犯的神经和皮肤产生强烈的炎症。皮疹一般有单侧性和按神经节段分布的特点,有集簇性的疱疹组成,并伴有疼痛;年龄愈大,神经痛愈重。本病好发于成人,春秋季节多见。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呈显著上升。

三、带状疱疹的治疗

带状疱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病毒、止痛、消炎和防治并发症。

首先,抗病毒药物是治疗带状疱疹的关键。一旦发现疱疹,就要立即使用抗病毒药物,特别是对于50岁以上的人群,这样可以有效减轻神经痛,并缩短病程。常见的抗病毒药物包括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等。

其次,对于疼痛的控制也是治疗带状疱疹的重要环节。急性期疼痛可以选择非甾体抗炎药或三环类抗抑郁药。对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可以选择使用加巴喷丁或普瑞巴林等药物治疗。

此外,适当的糖皮质激素治疗也可以起到抑制炎症、缩短病程的作用。对于无禁忌证的老年患者,可以口服醋酸泼尼松片。

除了口服药物,外用药物治疗也很重要。在疱疹未破裂时,可以外用炉甘石洗剂、阿昔洛韦乳膏或喷昔洛韦乳膏等药物来抗病毒和干燥。如果疱疹破裂,可以用硼酸溶液或呋喃西林溶液湿敷,并使用新霉素软膏或莫匹罗星软膏等抗生素来消炎。

最后,物理治疗也可以帮助带状疱疹的康复。例如,紫外线、频谱治疗仪和红外线等局部照射可以促进水疱干涸、结痂,缓解疼痛。

带状疱疹虽然具有自限性,但是及时、有效的治疗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四、带状疱疹的预防

1.提高免疫力:注意锻炼身体,提高身体免疫力,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2.接种疫苗:对于高危人群,如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者等,可以考虑接种带状疱疹疫苗。

3.避免接触病毒:尽量避免接触水痘患者或带状疱疹患者,特别是在发病期间。

4.保持皮肤清洁: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皮肤,防止皮肤感染。

5.早期治疗:一旦发现有带状疱疹的症状,应及时就医,早期治疗可以减少神经痛等后遗症的发生。

总之,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簇集水泡和神经痛。治疗主要是抗病毒、止痛、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预防主要是提高免疫力、接种疫苗、避免接触病毒、保持皮肤清洁和早期治疗等措施。如果您有带状疱疹的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治疗。

 

(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 付正军)

 

责任编辑:刘洋  一校:曲星  二校:徐琳琳 贾佳丽  三校:杨小玉  一审:赵曦  二审:梁如意  终审:郜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