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的病因和治疗方式

2023-10-5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

在育儿过程中,许多家长可能会遇到宝宝一喝奶就拉肚子的情况。这种现象常常令家长们感到担忧和困惑。其实,这很可能是乳糖不耐受所引起的。乳糖不耐受是一种由于乳糖酶缺乏导致无法完全消化母乳或牛乳中的乳糖,进而引发的非感染性腹泻。

一、什么是乳糖不耐受?

乳糖不耐受是由于乳糖酶分泌少,不能完全消化分解母乳或牛乳中的乳糖所引起的非感染性腹泻,又称乳糖酶缺乏症。乳糖酶缺乏是广泛存在的世界性问题,远东人群发生率高,大部分人群不出现症状,但在以乳汁为主要饮食的新生儿及婴幼儿中常发生腹泻等症状。

母乳和牛乳中的糖类主要是乳糖,小肠尤其是空肠黏膜表面绒毛的顶端乳糖酶的分泌量减少或活性不高就不能完全消化和分解乳汁中乳糖,部分乳糖被结肠菌群酵解成乳酸、氢气、甲烷和二氧化碳。乳酸刺激肠壁,增加肠蠕动而出现腹泻。二氧化碳在肠道内产生胀气和增加肠蠕动,使儿童表现不安,偶尔还可能诱发肠痉挛出现肠绞痛。乳酸的增加还使粪便的pH值降低。

二、乳糖不耐受的病因

乳糖不耐受是一个多因素的问题,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继发性乳糖酶缺乏和成人型乳糖酶缺乏。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是由于个体先天性缺乏乳糖酶或其活性不足导致的。这种情况的发生率与种族和遗传有关,通常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在我国,新生儿的乳糖不耐受大多属于这一类型。由于每个人酶缺乏的量和活性程度不同,症状的严重程度也各异。

继发性乳糖酶缺乏通常发生在肠炎之后。在肠炎发作时,肠绒毛顶端可能会受到损伤,导致乳糖酶的缺乏。在肠炎后,可能会出现乳糖不耐受性腹泻,直到肠绒毛下端生长至顶端,并能够分泌足够的乳糖酶,腹泻才会停止,这个过程可能需要0.5至2个月。一些新生儿和早产儿在出生后的短时间内,由于肠黏膜发育尚未成熟以及乳糖酶活性暂时低下,也可能对乳糖暂时不耐受,导致排便次数增多。然而,随着活性恢复正常,排便次数也会逐渐减少。

成人型乳糖酶缺乏是最为常见的类型,与人类世代饮食习惯导致基因改变有关。这种类型的发病年龄和发病率在不同种族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乳糖酶的活性逐渐降低甚至消失,导致乳糖不耐受或乳糖吸收不良的情况发生。

三、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对于乳糖不耐受的确诊和治疗非常重要。

1.肠炎:肠炎是由轮状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肠道炎症。起病急,症状严重,通常伴有发热。患者的大便带有黏液,并可能带有脓血。在大便镜检下,可以看到脓细胞和红细胞。相比之下,乳糖不耐受引起的腹泻起病缓慢,不伴有发热,大便呈糊状。在镜检下,乳糖不耐受的大便检查结果为阴性,但还原糖试验呈阳性。

2.牛乳蛋白过敏:牛乳蛋白过敏,特别是轻型过敏,其症状可能与乳糖不耐受相似。然而,牛乳蛋白过敏的患儿在改用母乳后,腹泻症状通常会立即停止。相比之下,乳糖不耐受的患儿对母乳和牛乳都不耐受。值得注意的是,牛乳过敏和乳糖不耐受可能同时存在,这种情况下改用母乳腹泻症状仍可能持续。但牛乳蛋白过敏的患儿大便还原糖试验结果为阴性,这有助于两者的鉴别诊断。

3.婴儿肠绞痛综合征:婴儿肠绞痛综合征发生在3个月以下的婴儿中,原因不明。绞痛症状持续时间长,可能在3个月内反复发作。然而,该病症的大便还原糖试验结果为阴性,可与乳糖不耐受相鉴别。

四、乳糖不耐受的治疗方式

1.药物治疗

1.益生菌:益生菌可以帮助修复肠道上皮细胞,提高肠道免疫力,缓解乳糖不耐受症状。常用的益生菌包括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素片、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素胶囊、酪酸梭菌二联活菌素散等。这些药物可以在医生建议下使用。

2.乳糖酶:乳糖酶可以直接补充患者体内缺乏的乳糖酶,从而解决乳糖酶缺乏的问题。常用的乳糖酶有儿歌6000乳糖酶、爱宝乳糖酶等。这些药物可以在医生建议下使用。

2.中医治疗

中医中药在治疗乳糖不耐受方面可以起到支持治疗的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诊断和用药。常用的中医中药有醒脾养儿颗粒等。

3.其他治疗

对于中重度乳糖不耐受患者,可以考虑使用低或无乳糖奶粉作为特医食品进行治疗。这种奶粉可以替代普通奶粉,解决患者因乳糖不耐受导致的腹泻等症状。需要注意的是,使用低或无乳糖奶粉需要在医生建议下进行,同时还需要注意营养的均衡和充足。

乳糖不耐受是一个常见的消化问题,但通过正确的诊断和适当的治疗,患者可以有效地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对于家长而言,了解乳糖不耐受的相关知识,及时观察宝宝的症状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家长们也需要耐心地调整宝宝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为宝宝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家长们能对乳糖不耐受有更深入地认识,为宝宝的健康保驾护航。

(荥阳市人民医院 陈蔚蔚)

责任编辑:安笑妍  一校:曲星  二校:徐琳琳 贾佳丽  三校:杨小玉  一审:赵曦  二审:梁如意  终审:郜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