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特色的蒙医灸疗法

2023-11-7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
0

《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篇》中记载灸疗法源于北方,蒙医灸疗法是以蒙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经过长期临床实践经验积累而形成的外治疗法,由热敷疗法发展而来,是蒙医传统“五疗术”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由十八世纪蒙医学家伊希巴拉珠尔所著的《甘露之泉》中详细论述了灸疗法的操作用品、适应证、禁忌证、灸疗穴位等内容。蒙医灸法主要用于寒证治疗,如用于治疗失眠、消化不良、关节炎疼痛、皮肤病等疗效显著。蒙医灸法禁用于高血压或热证患者,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采用适当灸法施治,施灸时患者身体自然放松,单纯的灸治疗前不需要休息和消毒,但若在接受其他治疗后,需休息30分钟后行灸法。为了减少与灸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应尽量避免寒冷的天气、冷饮或碳酸饮料、油性、热性和辛辣的食物、繁重的劳动和其他热疗;同时为了促进血液循环,患者可在治疗后四处走动几分钟或进行轻微的体育锻炼。

与传统中医不同,蒙医灸疗法施灸方法包括:火灸类、蒙古族灸、金属灸类、药物灸类。火灸类主要是借助火的灼热刺激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火炬灸、香灸、蓟绒灸、木心灸、艾灸都属此类。药物灸是利用某些药物,对局部或穴位施以刺激或使其起泡,从而以达到灸法目的,常用的有斑蝥灸、蒜泥灸、铁线莲灸等。

蒙古族灸类分为油灸和苏海灸两种。油灸是将小茴香研成细末与黄油拌匀,涂于白净的羊毛毡子上加热后敷灸穴位或待施灸的局部。主要适用于“赫衣偏盛型”患者或年迈体弱患者。苏海灸是将山川柳加工制成粉笔状的两根细棍,其一头放入植物油里煎之,在穴位上垫上3~7层的疏薄黄纸,取出油煎的棍,交替按灸在黄纸上,此法主要适用于消化不良、胃脘胀满等消化系统疾病。  

施灸时应严格限制刺激强度,一次灸疗需要15-20分钟,3-7次为一个疗程。蒙医灸疗的穴位不同于经典的针灸穴位,即前、后、头、臂、腿,背部每隔3个穴位分别分组,以顺时针、旋转的方式对每个穴位施灸。患者对蒙医灸疗的反应因个体敏感度不同而不同,但一般认为,体温和出汗都是良好的症状,只要患者在治疗后感到神清气爽,就表明灸疗刺激适当。

蒙医灸法对特定疾病的防治疗效显著,在临床上进一步继承、整理、总结、提高和推广蒙医灸疗法很有必要。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药学部 贾鑫 刘红爱)

责任编辑:刘洋  一校:曲星  二校:徐琳琳 贾佳丽  三校:杨小玉  一审:赵曦  二审:梁如意  终审:郜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