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中药时,这些药性特点和注意事项要了解
2023-11-1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随着现在中医药知识的不断普及,以及中医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中药来进行治疗。但是,有的患者由于对中药的不了解,在服用时容易出现一些误区,最终导致药效无法完全发挥,耽误了疾病的治疗。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今天一文就带大家了解关于服用中药的相关知识!
首先,在服用中药前,我们一定要根据其自身的药性来,选择性服用,同时结合自身病情。中国传统中医理论中对中药有“四气五味”的定义。其中四气,即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也称中药的四性。它通过调节机体寒热变化来纠正人体阴阳盛衰。因此,性质不同的中药其效用各不相同。
不同药性的中药分别有什么特殊功效?
1,温热性质的中药:具有温中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源、回阳救逆等作用,主要用于寒证或机能减退的证候。如干姜、当归、何首乌、地黄、红枣、桂圆肉、鹿茸、海马等。
2,寒凉性质的中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水、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熄风等作用,主要用于热证或机能亢进的疾病。如桑叶、葛根、金银花、绿豆、栀子、蒲公英、板蓝根、黄连等。
3,平性的中药:药性平和,多为滋补药,用于体质衰弱或寒凉、温热性质中药不适应者。如党参、太子参、灵芝、蜂蜜、阿胶草、枸杞子等。
临床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及病因病机的不同,选择相应种类的中药,进行有效调节。中药的用法十分灵活,可以制成不同的剂型,帮助我们身体加强吸收,其中最常见的包括以下几种:
1,汤剂:将药物配剂后,加水煎煮一定的时间去渣取汁,即为汤剂。一般作内服用,亦可外敷。其特点是吸收快、奏效速,可以根据病情变化随证加减。
2,散剂:将药物研碎,成为均匀混合的干燥粉末,称为散剂。有内服、外用两种。内服散剂量小末细者可直接冲服;量大末粗者可加水煎服。外用散剂末极细,可撒布或调敷患处。散剂的特点是制作简便,便于服用携带,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不易变质等。
3,丸剂:是将药物研成细末,以蜜、水或米糊、 面糊、酒、醋、药汁等赋形剂与之黏合制成的圆形固体剂型,如六味地黄丸、安宫牛黄丸等。其特点是吸收缓慢,药力持久,体积小,服用携带贮存方便。
4,丹剂:是指用含汞、硫黄等的矿物经过加热升华而成的一种化合制剂,分内服、外用两种。其特点是剂量小,作用大,没有固定的剂型。
5,中药配方颗粒:是指将中药或者提取物根据科学配比制成干燥的颗粒状,患者在服用时无需煎煮,开水服用即可。这种剂型方便快捷,改善了传统中药服用时的繁复流程,味道上也更容易使患者接受。
那么,在我们平时服用中药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
一、关于服用方法:
(1)温服:指将中药熬好、放温后再服用的一种方法。一般的中药都适合温服,在熬好之后马上将药汁滤出,放置至30-37度时再服用。另外,丸类、散类的中成药也适合用温开水送服。
(2)热服:除了温服外,有一部分药物要求要热服,这类药物通常是用于治疗寒证的,比如一些发散风寒的中药,就应热服。将刚熬好的药汁趁热服用,之后再吃一些稀饭、热水,可以增加药效。
(3)冷服:一些中药需要放凉之后服用才会发挥其最大药效,也就是将煎好的药汁放冷之后再服下,这种情况一般适用于清热解毒的药物,特别是在夏天,一些用于解暑的中药就更适合冷服。
二、服用时的忌口:
(1)忌生冷:在服用中药时,饮食上应避免吃生冷食物,以免对胃肠道产生损伤,而且还会影响到药效的吸收,特别是肠胃原本就不好的人,就更要注意了 。
(2)忌辛辣:辛辣食物也会使药性减弱,一些辛辣的食材还会与中药产生化学反应,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特别是在服用一些清热凉血的中药时一定要避免食用羊肉、花椒、大蒜等辛辣食物。
(3)忌油腻:油腻食物不易消化,且可助长湿气,喝中药期间也不宜食用。
(4)忌浓茶:茶叶中的鞣酸与中药同服,可影响身体对药物的吸收,影响药效。如果平时有喝茶习惯,可以在服药2-3小时之后再喝茶。
(南阳市中医院药剂科 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