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梗来临时该采取哪些紧急护理措施

2023-11-14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
0

心肌梗死在医学上是比较严重的一种疾病,心肌梗死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的话,很有可能会死亡,特别是急性的心肌梗死会加重死亡发生的概率。那么心肌梗死发生时,有何典型症状,我们又该如何采取紧急应对措施呢?

虽然心梗发生时情况十分危急,但它也不是无迹可寻的,一般在心梗来临前,身体会向你发出“预警”的信号,如果遇到这些情况,千万不要忽略,很有可能错过最佳就医时间。

1,疼痛症状:心肌梗死比较常见的就是疼痛症状,主要会引起心绞痛,这是心前区以及胸骨后区会出现的阵发性疼痛症状,并且大多数时候是由于剧烈运动或者情绪上受到刺激导致的。

2.胸部压迫感,呼吸困难:心梗比较典型的一种症状,还包括胸部的压迫感以及呼吸困难症状。这种症状出现时,患者还会伴随着比较严重的精神不安问题,因为患者并非真正的呼吸困难,而是胸部不适感导致患者有呼吸困难的错觉,此时胸部的压迫感会逐渐增加,并且还会加重患者的濒死感觉。

3.牙痛:在心梗发作的时候,患者会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牙痛症状,即便患者的口腔没有任何问题,也会持续出现疼痛,并且疼痛呈放射性。

4.左上肢呈放射性疼痛:心梗发作来临前会有左上肢放射痛,向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颈、咽或下颌部,这种疼痛往往会被误诊为牙痛或者骨关节痛。部分病人疼痛位于上腹部易误诊为急腹症。

那么,对于急性心梗,应该如何科学地紧急护理措施?

一、入院前:

(1)当患者突发心肌梗死的时候,千万不能惊慌,要快速让患者平躺在床上,然后解开患者的衣领口,头部偏向一侧,立即打开窗户,这样可以保持空气的流通,一定要注意突发心肌梗死后,千万不能领着病人走动或者挪动患者。

(2)在处理患者的同时应该让其他人帮忙拨打120急救电话。在医生到来之前可以做安全的措施,把病人的头放低,抬高双腿,这样患者的头部供血量就会增加,这个时候不要给患者吃任何的东西、喝水,要确保患者的身体处于保暖状态。

二、入院接受治疗后: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心肌梗死发作后24小时以内是最危险的时刻,护理人员要一直守护在身边,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

(2) 休息:心肌梗死较重者,一般需卧床4-6周,病情稍轻者,休息1-2周后可起床活动。

(3) 饮食:加强饮食营养,给予低胆固醇、低脂肪和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肥胖者应控制饮食,减轻体重。

(4)运动:戒除烟酒,逐步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并于发病3~4个月后,酌情考虑恢复部分工作或轻工作。

(5)心理护理:保持病室安静,减少探视,防止不良刺激,避免病人情绪激动,并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6) 健康教育:积极防治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预防再次发生心肌梗死。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青年人群,应强化戒烟限酒,同时控制冠心病的其他危险因素,加强健康教育和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能大大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在青年人群中的发病率。老年人的诱因多为有冠状动脉的基础病变,如高血压、血脂异常、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另外,患者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心肌梗死的预防,避免发生以上危急状况:

1,按时睡觉。研究发现年轻患者中80%都喜欢夜晚不睡觉。在人体本该睡眠的时候,却负荷活动,为了保证血压,心脏只能卖力泵血,长时间这样运作,心脏工作就会乱套,容易导致心肌梗死的情况出现。随意一定要早睡早起。

2,保持健康饮食习惯。随着社会发展,人们从“吃得饱”转变为“吃得好”。尤其是在动物性食物和食用油的结构上,明显增加。并且年轻人似乎更喜欢“吃肉”,对于蔬菜瓜果的摄入量呈减少趋势。再加上长期的高盐、高油脂、甜食的饮食习惯,同时又缺乏运动,这也间接增加了心脏的负担。

3,减轻压力:工作中的压力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尤其是30岁后,面对竞争压力,高度的紧张感会导致心脏内皮细胞严重破坏。若熬夜、饮酒、抽烟等行为与压力伴生,使得心脏进一步被破坏。

(三门峡市中医院心病科 曲晓萌)

责任编辑:安笑妍  一校:曲星  二校:徐琳琳 贾佳丽  三校:杨小玉  一审:赵曦  二审:梁如意  终审:郜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