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血必查的血常规,到底有什么用

2023-11-27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
0

不管是小朋友还是大人,去医院常常被医生要求抽血,而这项抽血项目中,有一个几乎必查的项目,就是血常规。那血常规到底有什么用,通过这个血常规,又能知道些什么信息呢?本文将展开介绍血常规的基本常识。

一、什么是血常规?

血常规检查常指全血细胞计数,也称(CBC)。血常规检查是指通过血细胞的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从而判断血液状况和疾病,现在的临床上血常规检验是由机器检测完成的。血常规检查包括有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及血小板等,通常可分为三大系统,即红细胞系统、白细胞系统和血小板系统。

二、血常规检查主要检查什么?

血常规里面主要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等,可以检查出细菌感染、病毒感染、贫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异常、白血病等,还能够初步判断贫血的原因。

血常规之所以可以查出一个人是否被病毒感染,是因为人在感染病毒后,免疫细胞会去制造一个牢笼困住病毒清理它们,引起血液成分的改变,例如常见的病毒性感冒、病毒感染导致的白血病,也是可以通过血常规查出来,尤其是免疫器官发生病变的时候,查血可以先得到提醒信息。

三、血常规的各项指标有什么意义?

1、红细胞

红细胞代表人体的“搬运工”,是判断贫血的常用指标。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一个重要的蛋白,它在铁元素的调控下能与氧气结合。所以血红蛋白的重要功能是:把氧气和营养物质运输到身体的各个部位。

如果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减少,或者发生细胞结构变化,就会影响血红蛋白的运氧能力。血液运送氧气的能力降低就会出现各类症状,比如头晕、眼花等症状。而且血红蛋白是要与铁元素共同配合才能带上氧气运输,如果没有铁元素,血红蛋白就无法运输,这种现象就称为:缺铁性贫血。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指标增高,常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或甲亢危象等症状。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指标减少常见于各类贫血、慢性失血或者骨髓造血能力低下等,例如白血病。

2、白细胞

白细胞代表“防御卫士”,是判断细菌、病毒感染和寄生虫的常用指标。当人体出现以上三种致病体时,血液中的白细胞就会增多去反抗致病体。白细胞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白细胞增多常见于细菌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恶性肿瘤、白血病等。正常生理情况下、白细胞也会有微微增多的生理现象,例如孕妇、经期、剧烈运动、饮酒等。白细胞减少常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某些感染、血液病或慢性理化损伤等。

3、血小板

血小板具有止血、凝血等功能,如果人体血管内出现破损伤口,或受伤时出现血管破裂,血小板就会形成血栓立即补救,将这个伤口堵上。

血小板数量超过正常范围多见于失血、急性感染、心脏疾病、胰腺炎及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等疾病。血小板数量低于正常范围可能出现血小板生成障碍、凝血功能障碍,也见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四、做血常规时的注意事项

1、抽血前一天饮食清淡,尽量吃一些少油少盐的食物,如青菜、小米粥、南瓜等。避免过多饮水,尽量不要饮酒,血液中的酒精成分会直接影响检验结果。

2、抽血当天,为了方便静脉抽血在选择衣物时,尽量选择宽松柔软的服装。另外衣服要干净清爽,避免造成针孔感染。

3、采血后应保持前臂伸直的状态,避免弯曲,按压棉球至针眼处 2~5 分钟,直至不出血。按压时不要将棉球在针孔处来回捻动以免造成皮下淤血。一旦针眼周围出现瘀青,24 小时后可用热敷的方式进行缓解,为了防止针孔感染抽血后24小时内不要碰水。

4、若抽血后在观察室留观30分钟,一旦发现有手抖、头昏眼花之类的晕针症状,应立即采用平卧的姿势缓解症状,必要时少量饮用糖水,等待症状消失后再离开。

(鹤壁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黄捷)

责任编辑:星星  一校:曲星  二校:徐琳琳 贾佳丽  三校:杨小玉  一审:赵曦  二审:梁如意  终审:郜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