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之间的关系

2023-12-12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
0

1. 校园暴力是什么?

校园暴力是指在教室内外、学校周边、上下学途中、网络平台上,以及在其他所有与校园环境有关的情境下发生的,可能造成受害者身体、心理、性等方面伤害的一种暴力行为。按照施害者和受害者类型,校园暴力可分为:学生之间的暴力、师生之间的暴力、校外人员与校内师生之间的暴力。按照表现形式,校园暴力可以分为:身体暴力(包括体罚)、情感或心理暴力(包括言语暴力)、性暴力(包括强奸和骚扰)以及欺凌(包括网络欺凌)等。

2. 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之间的关系

首先应明确,校园暴力的范围大于校园欺凌,校园欺凌是最常见的一种校园暴力[1]。校园欺凌具有持续性和反复性,而不包含偶发的侵害行为;校园暴力则不一定是持续、反复的行为。此外,校园欺凌的行为人主要是学生;校园暴力则可能发生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校内人员与校外人员之间。校园欺凌的受害者是在校学生,校园暴力的受害者极可能是学生,也可能是教师。

但究其本质,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都属于反社会的攻击性行为,都会对受攻击者造成严重伤害。

校园暴力可以分为:

按表现形式分类

(1)校园中的身体暴力

校园身体暴力又称躯体暴力,它是指在与校园环境有关的情境中发生的包括推搡、抓夺、击打、捆绑、踢踹、鞭打或枪击等蓄意使用体力甚至武器来伤害受害者的行为。教师对学生使用体罚属于身体暴力。

(2)校园中的情感或心理暴力

校园情感暴力或心理暴力,是指在与校园环境有关的情境中发生的包括限制行动、诋毁、嘲弄、威胁和恐吓、歧视、排斥和其他非身体形式的敌意对待。

(3)校园中的性暴力

校园性暴力是指在与校园环境有关的情境中发生的性方面的嘲弄和流言、性骚扰、性侵害、强奸、性羞辱和恐吓,被迫观看有关性的行为、图片、照片或网站等行为。

(4)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内外、以学生为参与主体的一种攻击性行为。这种行为往往伴随着实际或认知到的权力不平衡,会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发生或有反复发生的可能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订)将校园欺凌定义为“发生在学生之间,一方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行为”。

按施害者和受害者类型分类

(1)学生之间的暴力

暴力行为的施害者与受害者均发生在校学生,即在校园中发生的同伴间的暴力。

 

(2)师生之间的暴力

暴力行为的施害者与受害者分别是教师和学生,既可能是教师向学生实施暴力(例如:体罚学生),也可能是学生向教师实施暴力。

 

(3)校外人员与校内师生之间的暴力

暴力行为的施害者和受害者来自校外人员与校内人员,常发生于校园及其周边环境。

(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临床心理科 王艳)

责任编辑:星星  一校:曲星  二校:徐琳琳 贾佳丽  三校:杨小玉  一审:赵曦  二审:梁如意  终审:郜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