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鹅口疮的中西医诊疗方法
2023-12-28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鹅口疮为婴幼儿常见口腔炎,由于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症。
以患儿口腔及舌上生有白屑或白膜满布,状如鹅口为临床特征。多见于新生儿、早产儿、久病体虚及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的患儿。喜欢在潮湿、温暖、酸性环境下生长。中医亦称“鹅口疮”,或称“雪口”。
西医病因
主要是由于奶具或者乳房不清洁、孩子经常吃手,手不清洁有真菌污染导致的,部分孩子是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引起的。
中医病因
主要由于口腔不洁或破溃,感染邪毒所致。口为脾之窍,舌为心之苗,脾脉又络于舌,故发病以口腔黏膜及舌上为多。
诊断要点
1.多见于新生儿,久病体弱者,或长期使用抗生素及激素者。
2.口腔粘膜可见白色点状或片状乳凝块状物,可融合成大片白膜,常见于颊、舌、牙龈及上腭部。不易擦去,强行拭去,可有局部溢血。
3.一般不影响吃奶,偶可累及食管、气管,出现吞咽困难、呕吐、声音嘶哑等。
4.取少许白屑涂片镜检,可见白色念珠菌的菌丝和孢子。
中医辨证论治
1. 心脾积热
证候:口腔舌面满布白屑,面赤唇红,吮乳啼哭,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苔薄白,脉滑数或指纹紫滞。治法:清心泻脾。
方药:清热泻脾散加减。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通腑泄热;口干喜饮者,加石斛、玉竹养阴清热。
2.虚火上炎
证候:口舌白屑稀散,周围红晕不著,口干不渴,颧红,手足心热,舌红,荅少,脉细数或指纹淡紫。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食欲不振者,加乌梅、焦三仙健脾开胃;便秘者,加火麻仁润肠通便。
西医治疗
1. 用2%碳酸氢钠溶液,于哺乳前后清洗;
2. 病变广泛者,用制霉菌素甘油或制霉菌素混悬液 (10万-20万单位)涂患处,每日2-3次;
3. 可口服肠道微生态制剂,纠正肠道菌群失调,抑制真菌生长。
4. 提高孩子免疫功能,增强免疫力可防止鹅口疮反复发作。
预防措施
1.加强孕期卫生保健,及时治疗阴道霉菌病;
2.注意哺乳卫生,保持口腔清洁,宜食新鲜水果蔬菜等富含维生素食品;奶粉喂养的患儿,应将其奶瓶、水瓶,还有餐具进行煮沸消毒。
3.避免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避免菌群失调。
4.健康饮食,均衡营养,增强免疫力,少食面包、饼干等含糖量高的食物。
5.提高孩子免疫力,可防止鹅口疮反复发作。
(清丰县人民医院儿科 齐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