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杖在骨科康复中的科学运用
2024-2-2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所谓骨折,顾名思义,就是指骨头或骨头的结构完全或部分断裂。多见于儿童及老年人,中青年也时有发生。患者常为一个部位骨折,少数为多发性骨折。经及时恰当处理,多数患者能恢复原来的功能,少数患者可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多数骨折患者康复期时间久,在这段时间内患者如不以正确的方式引导,患者将无法突破心理障碍重新站起来,或站起来的时间偏晚。
拐杖的科学应用
拐杖的选择:拐杖是骨折患者离床活动的支撑工具,嘱患者及亲友选择质量好、扶手牢固、高度可调试、拐头有防滑装置的轻便拐杖,通常铝合金制品最佳。在宣教的过程中,科室备用一副拐杖,用来讲解各部位的功能及意义,并调试高低的方法,以保证患者用拐杖的安全。
扶拐行走的原则与时机:扶拐行走是下肢骨折患者功能锻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扶拐下地的时机很重要,下地过早过晚都会对骨折的愈合及康复造成不良影响。下地时机最好掌握在骨痂形成期。此期局部疼痛消失,肿胀消退,软组织已修复,骨折断端已初步稳定,内外骨痂已开始形成,特别是患者经过几周的床上锻炼,肌肉收缩有力,当踝关节背伸时,患肢抬高到足不发颤时,即可以让患者开始离床后扶拐练习步行。
扶拐的方法:扶拐的方法对骨折的愈合很重要,因此护理人员现场示范扶拐的方法。拐杖的高度应根据患者的身高调适,一般高度是患者双手扶拐,拐顶距离腋窝5~10cm,与肩同宽。因为扶拐的力在双手而不是靠腋窝支撑身体,否则容易造成臂丛神经麻痹,一旦发生虽经休息可以恢复,但会影响患者的情绪及功能锻炼的进程。
扶拐的步法:扶拐的步法是宣教的重点,为达到安全自由的步行锻炼,单纯的讲解患者不能理解和掌握,同时也有顾虑,为此护理人员示范扶拐步法的动作要领,直至患者掌握,对于儿童还应教会家长。扶拐行走时首先嘱患者站好姿势,使双足与双拐头呈等腰三角形,先迈患肢,足尖不可超越双拐头连线,站平稳后,双手撑拐同时健肢向前迈移30cm,站稳后抬患肢,同时提拐向前移动同等距离,足与拐头同时落地,但足尖仍然落于双拐头连线内,如此逐步前移。患者初次下床扶拐走路时应有护理人员现场指导并保护,有的患者步幅过大,重心后移,易摔倒,及时调整,使患者在锻炼的过程中充满信心,对于儿童特殊的心理特点,在使用拐杖的过程中均要有医护人员或亲属的监护,以克服随意性和盲目性。
拐杖的使用原则
双拐的使用原则:所有下肢骨折患者在骨痂形成期后开始离床下地锻炼均应扶双拐,不负重或轻负重行走。如果骨折部在股骨中上段,扶拐行走时患肢应保持外展30°,股骨下段及小腿骨折扶拐行走时,患肢应保持中立位。步幅不宜过大,速度不宜过快,每分钟不超过25步,双下肢骨折离床活动应在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期,一般在8周左右,而且下地活动最好有外固定保护。
单拐的使用原则:在下肢骨折临床愈合期后,可由双拐改用单拐行走锻炼。其原则是:股骨干中上段,股骨下段或小腿骨折有轻度向外成角者,应先去患侧拐,以保持在行走时患肢外展,纠正和防止成角加大,这是因为股骨中上段骨折有一向外成角倾向,其他情况应先去健侧拐杖。
弃拐:下肢骨折患者用拐是暂时的,骨折愈合后应该及时弃拐。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部分患者弃拐过早,导致骨折畸形甚至钢板弯曲或折断,影响患者的康复,甚至需要再次手术。也有部分患者对骨折愈合存有顾虑,不敢弃拐,时间久了,可以造成双下肢力不平衡而不利于患肢的康复。弃拐的原则是骨折部达到骨性愈合。
有的患者骨折还未愈合就急于停止使用拐杖,结果导致骨折畸形或钢板变形,影响了康复,甚至需再次手术。骨折后的康复期要讲究‘动静结合’,打着石膏有打着石膏的运动方法。更重要的是,接受康复治疗对患者本身很有好处。同样的情况下,接受康复治疗的骨折患者骨头愈合的速度更快。研究证实,经过康复治疗,伤口愈合得更快,感染的机会降低,留下的疤痕颜色也会浅些。另外,在康复师指导和帮助下松动关节、肌肉,能让身体功能恢复得更快更好。
(广西靖西市中医医院医务科 覃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