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慢性肾小球肾炎,该如何科学应对

2024-3-7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

在临床上,肾小球肾炎有急性和慢性之分。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以肾小球损伤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肾脏疾病。简单来说,它是指肾小球(肾脏的过滤单位)受到损伤和炎症反应,导致肾脏功能受损。这种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可能会逐渐进展,甚至最终会导致肾功能衰竭的发生,情况不容小觑。

关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复杂多样。其中,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遗传因素和自身免疫病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产生异常反应,进而引发慢性肾小球肾炎。此外,病毒感染也是一种常见的病因,如乙型肝炎病毒、乙型脑炎病毒等。其他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肌炎等系统性疾病也可能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生有关。

慢性肾小球肾炎病发时,最典型的症状则是尿蛋白增多。尿液中可检测到大量的蛋白质,甚至出现泡沫尿。另外,患者在平时排泄时可发现尿液呈红色或棕色,其中含有红细胞。有的患者由于肾脏受损引起的血压升高,可能伴随头痛、眩晕等症状。晨起时还会伴随着眼睑、手脚等部位的水肿。当发生以上症状,要及时去医院进行专业的诊断,医生可以通过对患者的体格检查以及一些实验室数据来进行判断。例如尿常规检查、肾功能检查、免疫系统检查以及肾脏活检等。

那么,对于已经确诊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我们该如何科学治疗呢?针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治疗,一定要根据其病因针对性处理。在采取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同时也要注意远离影响疾病的不良因素。

1,积极控制高血压和减少尿蛋白:高血压和尿蛋白是加速肾小球硬化、促进肾功能恶化的重要因素。所以首要关键任务就在于,控制高血压和减少尿蛋白这两个环节。对于高血压,如果尿蛋白的数值大于1g/d,血压应尽可能控制在125/75mmHg以下;如果尿蛋白的数值小于1g/d,血压可放宽到130/80mmHg以下。而尿蛋白的目标是尽量减到1g/d以下的水平。为了达到减少尿蛋白的目的,应用剂量往往也会高于常规的降压剂量。在使用药物时,还需严密监测血肌酐、血钾的数值,防治副作用的发生。

2,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药物:由于自身免疫也参与了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过程,所以通常也需要配合免疫抑制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泼尼松、甲波尼龙等)和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环孢素、他克莫司等)。具体此类药物是否应该应用,应区别对待。如果肾功能损伤不严重、肾脏体积正常、尿蛋白较多,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可根据医生的指导建议服用。

3,严格控制血尿酸、血糖、血脂的水平:若慢性肾炎合并了高尿酸、糖尿病、高血脂,肾功能的损伤会更为严重,所以需积极控制血尿酸、血糖、血脂的水平。降尿酸可以延缓肾脏病的进展。建议将血尿酸控制在360µmol/L以下,推荐使用非布司他等药物。糖尿病也会增加肾小球负担,加重肾损伤,所以,建议慢性肾炎患者应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慢性肾炎患者血胆固醇水平常有增加,可给予他汀类降脂药。

4,远离加重肾脏损害的因素:除了临床用药之外,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避免有可能导致肾脏进一步损伤的因素。譬如感染、劳累、妊娠及肾毒性药物等,这些都会加重肾小球肾炎,导致肾功能恶化。

所以总结来说,对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我们绝对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如果不及时接受治疗和自我管理,很容易发展成为终末期的肾衰竭,导致需要面临肾脏移植、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的地步,加重了治疗成本,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不小的打击。

(商丘市中心医院肾内科 李国英)

责任编辑:刘洋  一校:曲星  二校:徐琳琳 贾佳丽  三校:杨小玉  一审:赵曦  二审:梁如意  终审:郜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