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了肝硬化怎样饮食
2024-4-19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
一名58岁男子患有肝硬化合并严重腹水,顶着如“怀胎十月”的肚子住进医院。他在住院期间胃口不佳,有时意识不太清楚,家属对于今后该如何为他安排三餐很是茫然。在一次营养照会时,营养师对他和家属进行营养卫教,并指导正确的日常饮食方式,他们才有了导循的方向。其实不少肝病患者都有着和这位病人相同的饮食困惑,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该怎么吃才「肝肝好」吧!
1、摄取足够的热量及蛋白质,但不可过量
对于肝硬化患者而言,维持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摄入至关重要,但同时必须避免摄入过量。肝硬化患者由于肝功能的损害,代谢率往往较高,且体内蛋白质的合成与分解平衡受到影响,容易导致营养不良和肌肉萎缩。因此,适当的热量和蛋白质摄入可帮助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在蛋白质摄入方面,长期以来学界存在争议,尤其是针对患有肝性脑病的患者。传统观点认为,肝性脑病患者的蛋白质摄入应受到严格限制,因为蛋白质分解产物如氨等可能加重肝性脑病的症状。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过度限制蛋白质摄入可能导致营养不良,从而进一步削弱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并不利于肝功能的恢复。
现代研究指出,肝硬化患者应维持适度的蛋白质摄入量,既要满足机体需求,又要避免摄入过量。对于肝性脑病风险较高的患者,可以选择易于消化吸收的优质蛋白质来源,如瘦肉、鱼类、鸡蛋和乳制品等。同时,配合适量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摄入,以保证热量供给,防止机体因能量不足而动用肌肉蛋白质分解供能。
2、少量多餐,睡前吃些点心
少量多餐的饮食模式可以帮助肝硬化患者避免一次性进食大量食物带来的不适感,因为肝硬化会影响胃肠道的功能,尤其是胃的排空速度减慢,容易引起饱腹感和胃部不适。通过将每日的食物摄入量分散到5-6次小餐中,可以有效减轻这些不适,并有助于更均衡地吸收营养。需要注意的是,睡前点心的选择应以易消化、低脂低糖为原则,避免摄入过多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以免加重肝脏的代谢负担。
3、避免摄取高产氨食物
高产氨食物通常包括富含蛋白质且难以消化的食物,如动物内脏(如肝、肾、脑等)、某些类型的豆类(如扁豆、鹰嘴豆等)、过度加工的肉制品(如香肠、火腿)以及部分乳制品。这些食物在肠道内经细菌作用产生大量的氨,加重肝脏的代谢负担。因此,肝硬化患者应避免或限制这些食物的摄入,以减少血氨水平的升高。
取而代之的,患者可以选择易于消化的优质蛋白质来源,如鱼类、瘦肉、蛋类等,同时搭配足量的蔬菜和谷物类食物,以维持营养均衡。
4、若合并食道静脉曲张,宜采取软、流质饮食
食道静脉曲张是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主要由于门静脉高压所致。静脉曲张一旦破裂出血,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对于合并食道静脉曲张的肝硬化患者,在饮食上需特别小心,以减少对食道的机械性损伤和刺激,防止出血的发生。
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应采取软食或流质饮食。软食通常包括蒸煮过的蔬菜、肉末、豆腐、软饭、面条等,这类食物质地柔软,易于咀嚼和吞咽,可减少对食道静脉的直接压力和摩擦。流质饮食则包括各种汤类、粥类、果汁、奶制品等,可进一步降低食物对食道的刺激。同时,饮食温度也需控制在适宜范围,避免过烫或过冷的食物,以防止食道的热刺激。此外,患者应避免摄入辛辣、粗糙和硬质食物,如辣椒、坚果、油炸食品等,以防这些食物在通过食道时造成机械性损伤。
5、若有严重腹水或水肿,须采取低盐饮食及限制水分
首先,盐(氯化钠)中的钠是引起水钠潴留的重要因素,因此,严格控制饮食中的盐摄入量可以帮助减少体内的钠积聚,从而降低水肿和腹水的程度。一般建议每日盐摄入量应限制在2克以下,具体可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个性化调整。需要注意的是,许多加工食品、罐头食品、调味品(如酱油、味精)和腌制食品都含有较高的钠,应避免或限制摄入。此外,在烹饪过程中应减少或避免使用盐,转而选择低钠或无钠调味品。
其次,水分的摄入也需要受到限制,如果饮水量过多,会加重体内水分潴留,导致腹水和水肿进一步恶化。通常,建议每日水分摄入量控制在1-1.5升之间,包括饮水和食物中含有的水分。同时,监测体重和尿量也是评估水分摄入是否合适的重要指标,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最后,需适当增加含钾丰富的食物(如香蕉、橙子、菠菜等)摄入,有助于促进体内多余钠的排出,平衡电解质。然而,对于伴有高钾血症风险的患者,钾的摄入也需谨慎。
肝硬化是一种复杂且进展缓慢的疾病,其管理需要全面而细致的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饮食作为肝硬化治疗中的重要一环,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病情控制和生活质量。通过合理的饮食管理,如摄取适量的热量和蛋白质、少量多餐、避免高产氨食物、选择软流质饮食,以及在合并症状如腹水和水肿时采取低盐限水措施,可有效减轻病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然而,饮食管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营养状况和个体差异进行动态调整。患者和家属应积极与医疗团队沟通,在专业医生和营养师的指导下制定和执行科学合理的饮食计划。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定期随访,配合其他治疗措施,共同促进病情的康复效果。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