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时迅速 “救”在身边

——濮阳县人民医院多学科抢救多发创伤老年患者

2024-5-26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本报记者 陈述明 通讯员 肖平 李亚辉

30多天,这是一场生与死的较量。

3次大手术,这是一场意志与技术的表彰。

两面锦旗,这是患者家属无以表达的感激,最佳的诠释。

5月23日,在濮阳县人民医院急诊EICU住了30天多的患者高阿姨的家属,给急诊科送来了“温暖有爱,医术精湛” ;“人间大爱救生命,齐心协力护患者”的两面锦旗。

高阿姨今年70岁,以“开放性颅脑损伤特重型”于2024年4月19日入住濮阳县人民医院EICU,由于伤情较重,在EICU副主任医师郭翠娥及全体医护人员精心照料下,于5月22日好转出院。

提起这位患者,急诊EICU的医护人员都非常感慨。4月19日下午1时多,急诊科迎来了一位深度昏迷的老太太,车祸外伤。头面部肿胀、深大呼吸、左腿骨折、肋骨骨折,患者危在旦夕。郭翠娥当班,完善检查后,老人家颅内出血,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脑挫裂伤,脑脊液鼻漏、脑脊液耳漏,脑疝形成,必须紧急手术,脑外科主任张军帅经过会诊后,迅速带领脑外团队高继党、张柏松为患者做了去骨瓣减压手术。

手术后的护理工作才是重中之重,30多个日日夜夜,EICU的医务人员,白衣执甲,与死神赛跑,患者陷在无望的昏迷中,任何一项粗心,都可能让她与美好生活失之交臂,吃、喝、拉、撒、睡,全是急诊EICU的护士们在全程照护。每次交接班,大家都会心照不宣地去看看她,看看她是否呼之能应?看看她是否会眨眼?今天她的手动了几次?给她喂了几次水,她的鼻饲液温度要适宜,今天给她翻了几次身,拍了几次背,痰液吐得多不多?今天老人家的大便排出得顺当不?是否有便秘,是否需要按摩和灌肠?骶尾部的皮肤有没有红肿,可得预防压疮哦。

先救命,后治病。这是急诊的原则。尤其是这样严重的脑外伤患者,如果不及早进行康复治疗,势必会留下不同程度的残障,肢体的偏瘫症状、语言功能受损,或者吞咽障碍,康复科主任孔庆磊,天天抽出时间去为患者进行床旁康复,针灸、按摩、理疗等。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每一位患者的康复,都离不开护士们辛苦的付出,没有精心的护理,患者的治愈就是一句空话。术后的痰液堵塞,会导致肺部感染,患者呼吸不畅,氧饱和度下降,影响大脑细胞的恢复。重者,一个肺炎就会危及患者的生命。术后喂养不当,就会导致患者营养不良,蛋白质缺乏,细胞如何修复,患者如何能好病,小病在于治,大病在于养。甚至养护更重要。治疗与护理就像是分工合作的骨头与肌肉,谁离了谁都不可能步调一致,多学科会诊,团队合作,敬佑生命,患者至上,舍弃小我,做苍生大医。

慢慢地,在众多学科医护人员的团结、关爱中,患者慢慢苏醒,“快来看、快来看,高阿姨会眨眼了,高阿姨会点头了,高阿姨有表情了……”

随着患者的病情好转,郭翠娥又联合骨一科主任孙锦发进行了会诊,为患者左大腿的骨折接骨。紧接着,患者小腿窝处发现血栓,害怕这血栓直接冲进肺部,形成肺栓塞,危及生命,介入科主任石为民来了,多学科会诊团队,多次会诊患者的病情,石为民提出了放置血管滤网的建议,家属为医院创伤中心医疗团队的敬业和专业所感动,表示极大的信任与配合,这才又有了患者刚刚接了骨头,还打着石膏的腿,又一次被抬上介入科的手术台的画面。

经过3次手术,患者的病情终于稳定,历尽劫难,她终于苏醒了。看着她渐渐红润的脸庞,急诊EICU的白衣天使们都高兴异常,30多天,她们陪着患者一起与死神较量;患者坚强的意志,家属的信任与配合,医生的尽职尽责,多学科会诊的技术力量,一起汇成了一首首生命的战歌。

此次成功抢救重症患者,是全院各个科室共同努力、团队协作的结果,也进一步彰显了医院创伤中心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能力。该患者从急诊手术到多学科会诊,从介入手术到床旁康复治疗,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医护人员的智慧和汗水。他们的专业技术和无私奉献,为患者的生命延续创造了希望。

两面锦旗,是患者家属对医院医护人员仁心仁术的最大肯定,承载着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和感激,医院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期望、一份鞭策、一份信任。医院全体医护人员始终秉着“关爱生命、呵护健康”的服务理念,精心施治,用心护理,热情服务,为全县父老乡亲们提供着最贴心的医疗保障。

审核:星星 责任编辑:安笑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