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腹泻、上火……针对夏季常见病,中医支招

2024-7-16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

随着夏日阳光的热烈拥抱,我们迎来了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的季节。然而,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夏季的高温、湿热与变化无常的天气也给我们的身体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感冒、腹泻、上火等常见病症悄然来袭,似乎在提醒我们要更加呵护自己的健康。

一、夏季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1、新陈代谢加快:高温环境下,人体为了维持体温恒定,会加快新陈代谢,导致能量消耗增加,容易感到疲劳和乏力。

2、出汗增多:高温和高湿环境下,人体通过出汗来散热,但过度出汗会导致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如钠、钾等)的流失,如果不及时补充,可能引发脱水、电解质失衡等问题。

3、心血管负担加重:高温环境下,人体心脏需要更努力地泵血来维持血液循环,加上出汗导致的血容量减少,容易增加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可能引发中暑、热射病等严重问题。

4、情绪波动:高温天气容易导致人体生理活动与外界环境的平衡被破坏,进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使人出现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情绪波动。

5、睡眠质量下降:高温环境下,人体难以入睡或睡眠质量不佳,长期如此可能导致精神不振、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6、传染病高发:夏季高温潮湿的环境有利于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增加了消化道传染病(如细菌性痢疾、食物中毒等)和呼吸道传染病(如流感、肺炎等)的风险。

7、皮肤病增多:夏季紫外线强、汗液与皮脂分泌增加等因素容易导致皮肤浅表血管扩张充血、细胞水肿等问题,进而引发毛囊炎、疖肿、汗斑等皮肤病。

8、中暑和热射病: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下或进行剧烈运动而未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时,容易引发中暑和热射病等严重问题,甚至危及生命。

二、中医在预防与治疗夏季常见病中的独特优势

1、整体观与辨证论治

中医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夏季的高温、湿热等气候特点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状态。中医通过辨证论治,根据个体的具体症状和体质差异,制定个性化的预防和治疗方案,而不是简单地对症下药。

2、强调预防

中医重视“治未病”,即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夏季常见病如中暑、感冒、腹泻等,中医提倡通过调整饮食、生活方式、适时服用草药等方式提前干预,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3、中药材的应用

中医利用天然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等作为药材,针对夏季常见病的病因和病理,采用清热解毒、祛湿利尿、理气和中的中药方剂,如藿香正气散、金银花露等,以达到调理身体、恢复健康的目的。这些药物往往副作用较小,安全性较高。

4、食疗与养生

中医食疗是预防和治疗夏季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合理搭配饮食,如食用西瓜、绿豆、薏仁等具有清热解暑、利湿消肿作用的食物,可以辅助治疗夏季常见病,同时促进身体健康。

5、生活方式调整

中医倡导顺应自然规律,夏季应避免在烈日下暴晒,合理安排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体力劳动,避免过度消耗体能。此外,中医还推荐一些夏季养生功法,如太极拳、八段锦等,有助于调和气血,增强体质。

6、穴位按摩与针灸

中医的穴位按摩和针灸技术可以激活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改善血液循环,调节内分泌,对于夏季的疲劳、中暑、消化不良等症状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7、心理调适

中医认为情志活动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夏季炎热易使人情绪烦躁不安,中医通过情志疏导、音乐疗法等方法,帮助人们保持心情舒畅,从而间接促进身体健康。

三、如何避免常见病的发生?

1、注意室内外温差:夏季使用空调时,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避免突然的温度变化导致身体不适。

2、适度运动: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对病毒的抵抗力。

3、保持良好通风:室内要经常开窗通风,减少病毒和细菌的滋生。

4、勤洗手:保持个人卫生,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

5、注意饮食卫生:确保食物新鲜,彻底清洗蔬果,避免食用变质或未经烹饪的食物。

6、安全饮水:饮用开水或瓶装水,避免直接饮用未经处理的水源。

7、避免过度食用冷饮:过量的冷饮可能刺激肠胃,引发腹泻。

8、饮食清淡:少吃辛辣、油炸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保持饮食平衡。

9、充足睡眠:保证足够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养生保健,遵循中医的养生智慧,合理饮食,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与作息习惯。同时,在面对夏季常见病时,能够运用中医的知识与方法进行自我调理与预防,让身体更加健康,生活更加美好。愿夏日的阳光带给您无尽的温暖与活力,愿中医的智慧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信阳市平桥区中医院中医内科 张艳华)

责任编辑:星星  一校:曲星  二校:徐琳琳 贾佳丽  三校:杨小玉  一审:赵曦  二审:梁如意  终审:郜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