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焦虑的早期识别与干预

2024-8-8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

对学生群体而言,考试焦虑非常普遍。主要源于担心负性结果或失败,个体在考试前、考试中或考试后出现情绪、躯体、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的变化,如烦躁不安、紧张恐惧、情绪低落,并可能伴有心悸、胸闷、头晕、上腹不适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或出现睡眠障碍、食欲减退、精力下降等生物学症状,这种痛苦的程度会导致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下降,影响考前准备和考试中的正常发挥。严重者可出现焦虑、抑郁状态,焦虑状态,网络成瘾等心理问题。

考试焦虑的学生在考试周期内,随着考试的临近症状逐渐加重,在考试结束后症状逐渐缓解,在非考试周期内不表现出明显的症状。虽然适度的考试焦虑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但过度的考试焦虑可导致学习成绩下滑、学业中断、辍学,甚至自伤、自杀等严重问题。因此,早期识别及干预过度的考试焦虑异常症状具有重要意义。

考试焦虑的临床表现

(1)认知异常症状  学生缺乏自信、自我效能感低、过度夸大考试失利的不良后果、对考试感到恐惧和不安、自我否定、记忆力下降。频繁出现与考试无关的闯入性想法、过度的与考试相关的担忧、担心考试中会出现一些不符合预期的“不完美”状况、难以记住考试相关内容。

(2)情绪异常症状  学生表现出过度警觉、敏感、紧张、情绪不稳定/失控、易怒、暴躁、抑郁、自闭等情绪异常症状。如过去性格温和的学生开始变得暴躁易怒、喜怒无常;过去性格开朗的学生开始变得阴郁消沉、患得患失;过去性格外向的学生开始变得低落萎靡、自我封闭。有紧张、恐惧、沮丧、无力感、无望感。

(3)躯体异常症状  学生出现频繁上厕所、干呕/呕吐、气短、呼吸急促、抖动、面色苍白、过度出汗、昏厥。存在心慌、心动过速、胸闷、头晕头痛、恶心、肠胃不适、肌肉紧张、视力模糊、食欲减退、睡眠紊乱等。

(4)行为异常症状  学生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坐立不安、怕光怕声、学习效率下降、过度追求完美、难以自控、强迫行为(如不能自控地频繁搓手、来回踱步、反复涂改、不停抖腿)、小动作增多(如啃咬指甲、东张西望)、逃避考等。尤其是过去成绩优异的学生开始抵触学习,上课睡觉、拒交作业、成绩一落千丈;过去彬彬有礼的学生变得不修边幅,开始肆无忌惮地爆粗口、频繁制造冲突、破坏性地解决问题,甚至无缘由地冒犯老师、同学;过去勤奋好学的学生开始变得懒散堕落,迟到早退、不参与课堂互动。

当个体因为对考试的担忧,过分关注成绩或别人对成绩的评价,在整个考试周期(考试前2周、考试中或考试后2周)内出现上述症状,持续一段时间,可就诊精科医生,由医生判断其是否达到考试焦虑障碍标准或者考试焦虑,从而给予个体化干预。

考试焦虑的干预

主要有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轻中度的考试焦虑首选心理治疗,若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诊断为考试焦虑障碍时,可联合药物治疗、物理治疗。

(1)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是考试焦虑障碍的有效治疗方法。 该疗法认为考试焦虑(结果)并非源于考试(诱发事件),而是源于自身对考试意义和结果的判断(对事件的认知);通过帮助考试焦虑来访者认识到与考试焦虑有关的自动思维,改善其隐藏着的长期持有的歪曲的假设,达到缓解来访者焦虑的目的。适当有氧运动、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瑜伽、蝴蝶拍等方法也可减轻考试焦虑。

(2)药物治疗  当考试焦虑障碍较为严重时或共病其他焦虑障碍时可在精神科医生指导下使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或5-羟色胺与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等药物,苯二氮草类药物或B-受体阻滞剂可短期使用。

(3)物理治疗  生物反馈和虚拟现实技术、经颅磁刺激等物理治疗可能对考试焦虑有一定疗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医学科 李红)

责任编辑:星星  一校:曲星  二校:徐琳琳 贾佳丽  三校:杨小玉  一审:赵曦  二审:梁如意  终审:郜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