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画画加强沟通的骨科医生

2024-8-16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大三甲医院的医生很忙,当外科医生更忙,外科里的女医生更特殊,不但要工作,还要照顾家。

她不光把这些都做好了,还坚持画画,坚持了十多年。

她从小就有当画家的梦想,读高中时,被父母极力劝阻了。

工作多年后,她又拾起了画笔。

有人调侃:她是被医学耽误的画家。

她叫白辉凯,河南省人民医院手足显微与创面修复外科的副主任医师,天天和残缺肢体打交道的女汉子。

 

走进白辉凯的值班室,大部分布置和其他医生没区别,最大的不一样是放了好几本画册,每个都画的满满的,而且明显可以看出,每副画画的都很用心,也很逼真。

 

 

白辉凯不是不务正业,她在画册里画的都与工作有关,都是骨骼、肌肉、关节等。“画画的同时也在复盘手术。”她把爱好、梦想和工作完美地结合了。

白辉凯说,她学画画是自作主张,小学三年级升四年级那个暑假,她在街上看到绘画兴趣班的海报(类似少年宫,他们那叫俱乐部),没请示父母的情况下,就用自己的压岁钱报了名。“当时的孩子不像现在这么忙,没其他事,钱都交了,父母知道后不支持也不反对。”读高中时,白辉凯曾经想学画画,成为艺术生,被父母明确反对。

1996年,白辉凯考入医学院,毕业后成了一名外科医生。在手足显微与创面修复外科,天天打交道的对象是断指残体,和画画看着很不搭。

再次重拾画笔,是工作的需要。由于专业的特殊性,白辉凯经常需要与同行和患者交流。白辉凯发现,参加学术交流会,需要介绍手术过程,关键步骤仅靠照片和语言无法把思想准确传达给听众;与患者沟通病情或手术方案,医学术语让患者难以完全理解,这都让白辉凯很发愁。有一次,她突发奇想,如果用画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应该会更一目了然。“对画画的喜欢是在骨子里的,哪一天它就苏醒了。”白辉凯说。

2013年,在中华医学会第十四届全国显微外科学术会议上,白辉凯通过医学插画,为同行做分享,得到同行的一致好评。这次通过图文并茂地表达自己想法的成功,让白辉凯信心倍增。

2019年,白辉凯到北京积水潭医院进修6个月,赶上疫情,不是那么忙,为了提高自己的画画水平,就报了教画画的网课,进行了一段时间系统学习。“回来后,疫情期间不是那么忙,学习画画的时间多。”

2022年,白辉凯遇到一名“镜影手”(罕见病)患儿。为了帮助患儿家属正确、充分地理解“镜影手”的手术方式,白辉凯将皮肤肌腱、术前术中术后的思路及关键步骤绘制了7张医学插画,使患儿家属对手术方案一目了然。

 

10多年来,白辉凯至少画了400多张医学插画,家里放的有,公寓里放的有,值班室也是。(本报记者 高玉元)

审核:星星 责任编辑: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