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四喜:一位“口碑医生”50多年的从医之道

2024-9-25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本报记者 刘永胜 通讯员 马正文 李志辉 文/图

 

他是洛阳市中医药学会授予的“河洛名医”、郭氏中医第六代传人、医院连续多年的先进工作者,乡亲们传颂的“口碑医生”和“贴心大夫”。近日,我们在宜阳县第二人民医院南院区的中医内科诊室里看到他时,古稀之年的他,脸上洋溢着谦和的微笑,正在为患者把脉问诊,望闻问切之间,他已把患者的病情,拿捏得熟知于心。

他叫郭四喜,系宜阳县第二人民医院的返聘专家。其举家行医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时光流逝,带走的是韶华,留下的是医术、医风、医德、医学精神的传承。郭四喜14岁就跟随父亲学医,并谨遵父亲衣钵,从未敢忘记祖训:“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技与德,德为先。”在学医的前三年,父亲郭延生要求他每天必须背会一个药方歌,练就了扎实的医学功底,十八、九岁时,就会看一些常见病;从医50多年来,掌握了丰富的诊治疾病临床技术,积淀了深厚的医学经验,尤其是在治疗如风湿类风湿、牛皮癣等疑难杂症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医学见解和医疗技巧,得到了业界的一致认同。

  宜阳县张坞镇患者李先生,在其他医院住院一个月,效果不佳。后经别人介绍找到郭四喜,当时患者的状况是:暮春时节还穿着棉衣,头包围巾、浑身浮肿,不能行走,一碗饭也端不稳。郭四喜对症下药,精心治疗,患者的病短时间内基本痊愈,他很感激郭医生,特制一面锦旗“妙手回春”送上。韩城镇七十多岁的王老太太两手抖动,头摇不停,步态不稳,手握不住筷子,中医称为震颤病,西医称为帕金森病,四处求医。后找到郭四喜,经他悉心治疗,三个月后痊愈,自己能端碗,生活能自理,逢人就夸郭医生救了她。还有多种疑难病例,如银屑病、多年大便泻、多年的口疮以及类风湿病,经过郭四喜的医治,都得到很好的疗效。

在众人眼里,郭四喜言语不多,但言出必行,绝不拖延。他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赢得了患者的信赖、领导和同事的赞誉。日常工作中,郭四喜在平等对待患者的基础上,尤其对贫困山区的患者格外照顾。他坚持“花小钱治大病”的原则,对一些行动不便的患者,还亲自上门诊治。听郭四喜的家人讲,郭医生曾因在除夕的大雪之夜为患者上门看病而摔伤,类似这样的医患故事,在郭四喜从医50多年间不胜枚举。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样一件事情,近年来,由于一些地方发生了的“伤医”“袭医”事件,以致很多医务工作者不愿意让自己的子女继续从医,而郭四喜却坚持让儿子郭智丹学医,他教育儿子说,“医生是一个高尚的职业,要继承祖上衣钵,踏踏实实把治病救人传承下去!”郭智丹作为郭氏中医第七代传人,从医学院毕业以后,没有留在大城市,而是回到家乡,目前在宜阳县人民医院从医。最让郭四喜感到欣慰的是,儿子工作努力,颇得患者和同行好评。

“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郭四喜说。自幼受家庭环境影响,谨记父亲教诲,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悉心治病,让患者少掏钱,让患者有亲切感和安全感。对于自己来说,这既是家训,更是初心。

审核:星星 责任编辑: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