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个气管镜机器人临床研究数据出炉

2024-9-26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本报讯(记者朱晓娟 通讯员张晓华)随访6个月,总体诊断率93.3%,未记录到气胸或明显出血病例……近日,河南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参与的一项临床研究取得重要突破:气管镜机器人取样诊断肺结节水平如何,国内有了首个临床研究数据。

 

该研究名称为“形状传感机器人辅助支气管镜在周围肺结节取样中的应用”中国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由上海市胸科医院发起,全国3家中心参与。研究人员在近两年时间内,纳入90名患者,应用形状传感机器人辅助支气管镜系统,为患者进行肺结节取样诊断,并长期随访,观察诊断准确率、并发症发生率。入组患者中,6成以上肺结节分布在肺外周1/3处,这是传统技术难以到达的位置。而应用气管镜机器人操作,所有病例均成功到达病灶,获取活检样本。经6个月随访,总体诊断率为87.8%,恶性诊断灵敏度为87.7%。即使在≤ 2厘米肺结节大小的亚组中,诊断率也达85.7%。在安全性方面,仅有1例无需置管的气胸发生,未有任何需要干预的出血发生。河南省人民医院中心入组的30例患者中,6个月随访的总体诊断率为93.3%。未记录到气胸或明显出血病例。

上述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发表在《支气管和介入肺病学杂志》上,河南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张群成为共同第一作者,主任医师张晓菊为共同通讯作者。据了解,这是支气管镜机器人控制系统在中国的首个临床研究数据。

早期肺癌一般始于肺结节,但一些结节,尤其是靠近肺外周的结节,常规的气管镜可能无法做出正确决断。形状传感机器人辅助支气管镜系统是一种用于肺部微创诊疗的机器人平台,主要用于肺结节活检。它利用精密的机械臂,控制直径3.5毫米的超细导管,“丝滑”进入到人体更深的肺部气道。医生仅需要操作控制台上的轨迹球和滚轮,即可轻松控制导管运动,实现精确导航与活检,对肺癌早诊早治有重大意义。新的研究成果将助力气管镜机器人系统的临床应用,进一步提高呼吸系统疾病经气道诊疗水平。

审核:星星 责任编辑: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