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庖丁解牛”谈养生之道
2024-10-8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庖丁解牛”是一则耳熟能详的寓言,出自《庄子·养生主》。在寓言中的最后,文惠君说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为什么通过“庖丁解牛”可以得养生之道呢?从寓言中庖丁高超的解牛过程中可以看到是顺应牛的解剖特点。所以养生实则就是顺应自然之道,去顺应人体千百年来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节律。以下主要从饮食、运动和休息等方面谈一谈怎么去顺应自然,怎么养生。
一、饮食:顺应身体需求,均衡营养
有研究表明,在同样超重或者肥胖的情况下,中国人比西方人更容易出现糖尿病。这是因为中国长期以来是农耕文明,以粮食为主,肉食摄入缺乏,而且饥饿是常态。所以中国人适应饥饿能力强,但不能适应营养过剩。营养过剩时中国人的自我调节能力就会显得不足。近几十年随着物质生活的提升,因营养过剩导致的疾病越来越多,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所以养生,首先在饮食上要注意。
1、三餐规律:保持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的习惯,避免早餐忽视和晚餐过量,以减轻消化系统负担,维持身体节律。不吃早饭,就容易得胃病。晚上不仅大脑需要休息,五脏六腑也需要休息。当晚上大量进食,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消耗不掉,废物堆积;一是迫使脏腑去工作,导致脏腑功能紊乱,尤其是消化系统,很容易出问题。
2、营养均衡:以五谷杂粮为主食,蔬菜水果为辅,适量摄入肉类,确保身体获得全面营养。现在人往往是晚上敞开吃,而且以肉食为主、蔬菜为辅,既违背了晚吃少,也违背了进食的主次。
3、避免不良饮食习惯:减少辛辣、油腻、生冷食物的摄入,少饮酒,不食用过期或腐败食品,保持饮食卫生。
二、运动:适量运动,促进气血流通
中医讲“动则生阳”,阳气是生命之根。农耕文明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体力重,这种长期的相互适应就需要人体多动。随着社会的发展,脑力劳动者越来越多,运动越来越少,普遍存在运动不足的问题。
1、适量运动:结合有氧运动和轻运动,如慢跑、游泳、太极拳、八段锦等,根据个人体质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运动可以加深、加快呼吸增强肺功能,加大心脏跳动力量和频次增强心功能,还可以让胃肠道在运动中加强蠕动,有利于消化吸收以及对废物的排泄,也会使气血更好的流通,提高对大脑的供氧,让思维、记忆得到加强和改善。
2、避免过度运动:对于有特定疾病的人群,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病情,比如膝关节病、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心脏病、较重的呼吸性疾病等。
3、培养运动习惯:鼓励从小培养运动习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运动不仅可以锻炼体魄,还可以锤炼心志。持之以恒的运动是保持机体活力的重要方式。
三、休息:充足睡眠,维护生物节律
现在很多人都是“除了睡觉的时候不想睡,其他时间都想睡”。睡眠也是人与自然的适应,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都是很早睡眠,而现代人十一、二点不休息是常态,大脑和脏腑都得不到足够的休息,同时打破了生物调节的节律性,让人体长期处于紊乱状态,对健康非常不利。
1、保证充足睡眠:尽量在晚上10点前入睡,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充足的睡眠对于维护生物节律、恢复体力和精神至关重要。
2、避免夜间工作:长期夜间工作会扰乱生物节律,增加健康风险。猝死的发生,除了过劳,与长期夜间工作有很大关系。
3、创造良好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舒适,避免电子设备干扰,提高睡眠质量。
四、其他
1、顺应四时,寒的时候保暖,热的时候减衣,避风、寒、暑、湿、燥、火之邪气。
2、多与大自然接触,有研究表明多接触泥土的小孩,体质会更好。
3、保持心情舒畅,学会自我调节情志,要避免喜、怒、忧、思、悲、恐、惊的太过。
不伤即为养,减少伤害比吃任何保健品都好。曾遇到不少更年期女性服用激素药以延缓衰老,生、长、壮、老、已都不可逆,从中医的角度上讲,这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对身体反而不利。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医学对于健康来说能起到的作用有限,很多疾病发生后很难治愈,只会不断的损伤人体,我们不能“病已成而后药之”,避免生病才是健康长寿的基石,所以要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
(开封市第二中医院 陈焕新)